大大小小的魚塘中,類似“浮板”的機器漂浮在水中,這是湖北咸安水產養殖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的“養魚秘笈”——納米水治理設備。
日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該基地看到,清澈的魚塘中,大白刁、鯽魚、草魚時而跳躍。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全省首批示范基地之一,通過與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合作,該基地引進“超小納米氣泡復合技術”,有效地控制與修復污染,用好水養好魚,制訂出高效的納米技術生態養殖技術標準及操作規程,為摸索大面積創新推廣應用提供方式方法。
納米技術“落”魚塘
“把生態放在第一位,才能讓這個產業健康持續地發展。”陽光正好,位于向陽湖核心區的示范基地,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著藍天白云。基地負責人金學廣蹲在魚塘邊,手里拿著水質監測儀,仔細觀察著儀表上的數字。他介紹,特別是應用“納米”水產養殖技術后,池塘的水更清了,魚蝦的“土腥味”沒了,肉質鮮美。
2014年,金學廣成立湖北金隆農業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現代農業。傳統養殖模式困難重重,金學廣一直尋求突破傳統養殖技術藩籬的路徑。
2020年,由政府部門主導,金學廣與上海中興科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進“中興界面”納米水治理技術在示范基地進行實驗,開展“納米”生態水產養殖。
“好水養好魚,一般封閉式的水產養殖,水質容易受喂養的餌料、魚類排泄物等的影響,會產生嚴重富營養化,滋生藻類、細菌、害蟲等有害物質,導致養殖產品易生病,生長緩慢,肉質口感也會降低。”金學廣娓娓道來,“納米”生態水產養殖就是利用“中興界面”納米水治理設備產生納米氣泡,抑制塘泥中的污染物釋放,對塘泥中的有機物進行氧化降解。納米氣泡不僅能夠改善水質,還對提升魚的品質也有重要作用。
在中科院胡鈞教授、微納米技術專家陳魯海等專家的指導下,基地試制并安裝了納氣泡發生裝置12臺,在養殖中不斷研究納米技術改善的水質狀況與養魚的密度、深度、品種、生長速度、飼料投放度之間的關系等,建立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的立體生態高效農業,申報《一種納米復合滲透臘水質凈化裝置》《一種水產養殖池》兩項發明專利,制訂出高效的納米技術生態養殖的技術標準及操作規程。
生態產業鏈拓寬致富路
“我們選擇魚塘300畝,蝦塘200畝作為試點。目前來看,取得初步成功。”金學廣介紹,魚塘畝產均在2100斤以上,飼料投放量減少10%,產量提高10%,水產品內的總磷、總氮和懸浮物完全達到國家排放標準。魚塘養殖的大白刁、黃顙魚、鯽魚、草魚、鳊魚、鰱魚等很受市場歡迎,每畝魚塘的產量高達2100多斤,一到供貨時節,時常供不應求。
一年來,基地與湖北科技學院、咸寧職業技術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等緊密合作,科技創新團隊、技術服務人員除了在示范區進行納米技術的實驗推廣工作,還對向陽湖五萬畝水域的養殖戶以及咸寧市的水產養殖戶進行了技術服務,上門現場指導講解魚塘的整改、不同水產飼料的配方、魚病的防治以及各種水產養殖技術等,并通過微信、視頻、電話等答詢解疑。
“學會新技術,收入增加了!”向陽湖多名養殖戶開心地說。記者獲悉,通過該基地的建設實施,帶動農戶進行水產科技養殖200余人,帶動農戶180戶以上,帶動面積5000畝,達到畝增產值2000元,起著示范和帶頭作用,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積極推進鄉村振興農業科技支撐行動,大力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同時利用納米技術建設基地的產品,打造生態農莊,形成生態產業鏈,帶動大量游客和食客來向陽湖漁基地觀光。現今,該基地已是市級水產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并獲批了“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咸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我打算進一步用科技拓寬致富路,提供上下游全程服務,讓更多村民參與進來,共同致富。”對于下步發展,金學廣信心十足。他說,將加大科研投入,繼續開展“納米養魚”試驗,推進納米養殖技術,讓高品質水產品游到更多餐桌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陳漢武 蔡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