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聯合黨委試點。通訊員劉建平 攝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劉建平 閆雯雯 葛七甫)湖北省通城縣積極開展農村聯合黨委試點工作,通過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建立起“強村帶動型”“產業互助型”“易地搬遷型”“村企(校)聯建型”四種類型6個聯合黨委,趟出了一條區域化黨建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云溪湖聯合黨委服務項目建設。通訊員劉建平 攝
組織融合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春日的云溪水庫,機聲隆隆,施工正酣。“聯合黨委幫了大忙,施工沒半點糾紛”。除險加固項目建設負責人感激地說。
通城縣云溪水庫是一座中型水庫。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是咸寧市“十三五”重點水利工程,項目計劃工期為21個月。
2021年初,關刀鎮將經濟實力較強的楊家村黨支部,與周邊相鄰的道上村、高橋村、云水村黨組織聯合起來,建立“強村帶動型”云溪湖聯合黨委,探索實施“黨建引領、強村富民、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發展路徑。
聯合黨委掛牌成立之后,多次召開會議共同商議云溪湖共建共治等相關事宜。黨支部書記由4個村支部共同推選能力強的楊家村黨支書記擔任。在云溪環湖公路修建中,聯合黨委大大提高了4個村的溝通效率,涉及村與村之間的用地、用工問題得到快速協商解決,項目得以在短期內順利完工實現通車。
在聯合開發油茶基地時,云水村憑借豐富的經驗,派出技術指導員到高橋村、道上村指導種植,做到統一施肥、統一打藥,基本實現了統一管理,大大節約了種植成本。楊家村在中藥材種植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先后培育出黃精、覆盆子、貝母、黃柏等中藥材基地。在楊家村的帶動下,道上村今年也新建了500畝覆盆子基地。
“凝聚黨建合力,推動基層治理由‘單打獨斗’向‘合力共治’轉變。聯合黨委積極探索‘小網格’大黨建治理模式,探索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村委會、監委會、民間協會、黨員志愿者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一核多元’治理體系”。昨日,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昌在云溪調研時深有體會說。
聯合黨委創辦的黃袍山驛站農特產品交易中心生意火紅。通訊員劉建平 攝
發展融合 凝聚鄉村振興“新能量”
一邊是火熱紅色游,一邊是火爆農產品交易,4月8日,塘湖鎮黃袍山驛站農特產品交易中心迎來一批又一批游客。
塘湖鎮搶抓荻田村建設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機遇,將地域相連、產業相近、資源相同的荻田、望湖、大堝、雷吼等4個村聯合起來,成立黃袍山紅色旅游“產業互助型”聯合黨委,促進富硒資源互補發展,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自去年7月份成立以來,該聯合黨委共發展富硒大米、富硒花生、富硒茶油、富硒蔬菜、富硒水果農特產品種植650畝,推出了“黃袍山富硒三寶”“常青琳”富硒油茶等品牌,通過黃袍山驛站農特產品交易中心,形成“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今年頭3個月,富硒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達150萬元,“線下”銷售額達230余萬元。
“過去,各村之間單打獨斗,發展產業規模小、風險大。成立聯合黨委后,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農村發展有了強大的組織保障。”黃袍山富硒公司總經理夏揚會對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
同時,該鎮充分挖掘各村的紅色資源,打造出一條紅色教育旅游農業產業鏈,重點對聯合黨委4個村的紅色資源進行大收集、大盤點,新建2個“紅色講堂”和文化長廊,打造“五個一”精品旅游線路,帶動當地發展農家樂、民宿店、特產店80余家,村民人均增收1.4萬元。塘湖紅色小鎮在“靈秀湖北?十佳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評選活動中位列第五名。
“易地搬遷”聯合黨委促創業就業。通訊員劉建平 攝
服務融合 實現民生保障“新突破”
“村里想方設法開辟就業渠道,不愁沒事做,沒錢賺。” 大坪鄉大坪村異地搬遷脫貧戶胡三牡吃完早飯,跨進家門口鄉村微工廠,干起加工鞋子活兒,3000元一個月,還照顧了家庭。
為確保附近4個村的45戶脫貧戶149人,在村集中安置點樂業,大坪鄉藥姑村、大坪村、內沖瑤族村、栗坪村成立“易地搬遷”聯合黨委,以黨組織優勢為搬遷戶在農業發展、就業創業和便民服務方面提供組織便利,提高搬遷戶的幸福感。
在聯合黨委的組織協調下,安置點上的37戶脫貧戶就近租種田地50多畝解決吃菜。
在后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聯合黨委新建了自來水增壓泵,增設活動中心餐廚設備,常設1名管理員,服務安置點,改善點上居住環境,為搬遷人員提供公益崗位6個,為20多名勞動力提供培訓就業。
麥市鎮紅石村、井堂村聯合黨委,采取“農戶+合作社+高校”的方式,探索“一村一品”發展新路子。通訊員劉建平 攝
產銷融合 引領鄉村振興“新路徑”
“新建的蔬菜基地,種上了黃瓜、絲瓜、西紅柿、辣椒等,直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超市,不愁銷路,價格還高于市場價。”望著碧綠的菜地,昨日,麥市鎮紅石村支部書記笑得合不攏嘴。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與麥市鎮紅石村、井堂村成立“村校聯建型”聯合黨委,跨越村莊行政設置,成立4個合作社,采取“農戶種養+合作社定價收購+高校直銷”的方式,以黨建 “+”為引領,探索“一村一品”發展新路子。
這2個村針對中南財政政法大學在果蔬和豬肉等產品的需求,打造葡萄產業園,西瓜基地、果蔬基地、火龍果、草莓等新型農村觀光產業園,成立西瓜、胡蘿卜等合作社,負責種植、采摘和收購,聯合黨委負責同中南財大對接銷售,讓農戶放心種養,合作社安心收購,中南財大師生開心食用。
聯合黨委成立了豆制品專業合作社,以及“提供農資+保價收購”的經營模式,帶動精準脫貧戶69戶,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通過“村校聯建型”聯合黨委,井堂、紅石等村的集體經濟年增收達30萬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收。
“基礎在聯,關鍵在帶,根本在建”,聯合黨委是通城縣探索實施“黨建引領、強村富民、抱團發展、合作共贏”的創新舉措,做到有事一起扛、有難一起幫、有令一起上,形成鄉村振興強大合力。”通城縣委書記劉中英目光眺得更遠。
聯合黨委互幫互助,傳技百姓。通訊員劉建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