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榴輝巖。(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攝)
湖北日報訊 (記者張歆、通訊員龐偉紅)4月4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和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蒂姆·科斯基教授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團隊在河北遵化附近識別出榴輝巖相殘留洋殼,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造山帶型榴輝巖相洋殼殘余,為現代板塊構造至少啟動于新太古代(25億年前)提供了關鍵巖石學證據。
造山帶榴輝巖是一種低溫高壓變質巖,也是現代板塊構造的重要標志物。在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對橫向位移過程中,大洋地殼向大陸板塊下方俯沖到40千米-50千米以下后,洋殼發生榴輝巖相變質作用。
在實驗室內,記者看到了榴輝巖相的洋殼殘余體——石塊呈深灰色,細看有深紅色、灰綠色的點狀花紋,那是石榴石和富鈣的單斜輝石,握在手里掂一掂,好似拿著一塊秤砣。
“在地下四五十千米的深度,巖石在高壓的作用下變得非常緊實,換句話說,就是密度很大?!眻F隊研究員王璐介紹,這塊變質巖是2018年7月團隊在河北上營野外考察華北古陸內部的中央造山帶時發現的,被包裹在前身同樣是洋殼殘余體的變質輝長巖體中。
記者了解到,這塊變質巖體是遵化-上營大洋板塊構造混雜巖帶的一部分,團隊首次發現時,這塊榴輝巖只是十幾厘米寬的“露頭”(巖石中凸起外露的部分),被夏季茂密的植被所覆蓋。進一步勘探后,發現榴輝巖在該地多處分布,大塊巖石可以寬達3至5米。通過詳細野外填圖、變質巖石學、地球化學和同位素年代學等綜合研究,團隊確定該巖石于25.3億至25.2億年之前形成,當時洋殼和大陸相遇后,洋殼至少俯沖至對面島弧下的65千米至70千米的深度,巖石的變質作用則發生在24.7億年前。
地下幾十千米深的榴輝巖是怎樣到達地表的呢?王璐解釋說,大洋地殼向大陸板塊下方俯沖過程中形成俯沖隧道,俯沖板塊中的流體也被釋放出來,在流體的潤滑作用下,部分榴輝巖從深部順著俯沖隧道和逆沖斷層等其他構造邊界從地下折返,到達地表。
現代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早期是巖漿海,板塊構造形成了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空氣循環和水循環等,構造了現在的宜居地球。確定板塊構造的開始時間,對于研究宜居地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但科學家們爭議不斷,答案從數億年到數十億年不等,尤其缺乏太古代(38億年前至25億年前)出現現代板塊構造活動的證據。發現于我國華北地區的變質榴輝巖則填補了這是一時段巖石學發現的空白。
此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類期刊《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寧文彬,共同通訊作者為地球科學學院和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蒂姆·科斯基教授和王璐研究員,合作作者為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黃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