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冬莉
4月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23萬尾子二代中華鱘苗種被一次性放流長江。據悉,這是中華鱘放流數量最大的一次。
“本次放流中華鱘均為三峽集團2009年以來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華鱘。放流延續‘中、青、幼’相結合的科學策略,最大年齡13歲,最小年齡半歲,放流數量較往年得到大幅提升。”中國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鳴山說,此次放流以實際行動助力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促進中華鱘自然種群恢復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持續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鱘屬鱘科、鱘屬,俗稱鰉魚、臘子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中華鱘是長江珍稀魚類保護的旗艦物種,有“水中大熊貓”和“活化石”之稱,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態等價值。由于野生種群數量持續衰退,中華鱘在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據了解,人工繁殖及放流是魚類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通過人工技術手段實現魚類種質的延續并對野生資源形成持續補充。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自1984年以來已連續開展65次中華鱘放流活動,累計放流數量近530萬尾。“近年來三峽集團加大中華鱘保護力度,投資3.6億元建設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建成國內最大規模的中華鱘人工種群梯隊,對中華鱘物種保護形成了有效支撐,有利于中華鱘種群資源恢復。”雷鳴山說。
據介紹,2022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為系列活動,三峽集團在今年的春季分三次放流中華鱘25萬尾,包括3月26日放流約1萬尾,4月9日放流約23萬尾,還有1萬尾將于6月6日放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