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彪老師帶著“疆拓團隊”學生在田地里實踐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柯稱 通訊員 晏亮 蘇潔鳳
在全國人民聲援新疆棉花的時候,位于湖北荊州的長江大學有一群學生,通過四年堅持不懈地努力,用實際行動交上一份滿意答卷——該校“疆拓團隊”的《棉田棉稈殘膜聯合收獲機——拔稈伏“魔”助棉白》項目,一舉拿下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全國特等獎。該項目將有效解決新疆棉花采收后的兩大難題,助力新疆棉花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瞄準新疆棉花發展兩大難題
2021年新疆棉花總產量512.9萬噸,占全國棉花產量近九成。但是,多年來有兩大問題困擾著包括新疆在內的西北地區棉農:一是殘留地膜使用機械無法全部回收,二是現有農林機械無法將棉稈連根拔取。
“疆拓團隊”學生負責人、長江大學機械11801班本科生杜帥龍解釋,西北地區少雨、低溫,因此普遍采用地膜植棉的方式,在棉田地面鋪設一層像保鮮膜一樣的地膜,可以有效保溫保濕,還能降低病蟲害。“棉農為了節約成本,一般選用較薄的地膜,這些地膜經過風吹日曬后非常脆弱,容易破損,如果用機器回收容易留下較多的殘留,形成白色污染。”杜帥龍說,另一方面,采摘完棉花后棉稈怎么處理也是難題,殘留的棉稈存在傳播棉花黃萎病的風險。
2018年,正在讀大一的杜帥龍等學生,得知學校機械工程學院張善彪老師,一直在致力于這兩項問題的科研攻關,便主動要求加入。
“一套成熟的方案技術參數有4700多個,關鍵技術難點有30多個,對于這些本科生來說非常困難。”張善彪老師表示,師生團隊經歷了四年,一千多個日夜的不斷嘗試、攻關,終于研發出“長大造”棉田棉稈殘膜聯合收獲機。
這臺收獲機的主要創新點在于,研究出了不對行柔性滑拔機構和定向偏心彈齒摟膜機構,達到了現在市面上普通機器無法做到的“拔稈不斷根,摟膜不漏膜”的效果,實現棉稈殘膜一站式回收。前者可以理解為用機械模擬人工手法,準確地抓住一個根根棉稈,通過合適的角度和力度連根拔起;后者就像一根躺在地上旋轉的“狼牙棒”,它的彈齒可以和地膜保持固定的角度,將地膜順利地挑起,同時還可實現“自我清潔”。
就這樣,聯合收獲機可以實現頭部拔稈、尾部起膜,不間斷地工作,地膜回收率從目前的60%左右提升到90%以上,棉稈拔凈率高達97%以上。
田間實踐學會開拖拉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大一參與團隊到大四獲得“挑戰杯”全國特等獎,杜帥龍等學生說,收獲的不僅是能幫助到棉農的自豪感,還有自己專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提升。
杜帥龍介紹,“疆拓團隊”學生前后有20人左右,來自長江大學機械、裝備、光電和法學等不同專業。張善彪老師補充道,還有一些本校研究生甚至外校的學生參與了該項目,很好地體現了跨學科、跨地域的合作。
“完成這個項目要經過整體設計、機構設計、設備組裝、實地驗證、改良優化等步驟,四年研發過程中我們克服了很多困難,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經歷。”杜帥龍笑著回憶,在制作彈齒的卡套時,大家為了節省在外面訂制的費用,決定手工打造。同學們掄起大錘錘鋼構件,一個卡套至少要錘四五下,一套設備一共需要200多個卡套,“大家錘累了就換人,輪流上,錘了有三四天,后來手都抬不起來了。”
團隊成員張湛頗印象最深的則是,為了更好地熟悉農機性能,團隊成員在荊州一家農場實地考察時,向當地農民請教各種農業機械的操作,比如如何輸出動力、如何駕駛拖拉機等。
在農民伯伯的細心指導下,幾名有駕照的大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農用拖拉機的駕駛。坐在威風的拖拉機上,張湛頗頗有成就感,“在枯燥且艱難的研究過程中,能開著拖拉機‘兜兜風’很是愜意。”
收獲機產品即將定型
張善彪介紹,這幾年他每年都要在新疆待1-3個月,棉田棉稈殘膜聯合收獲機項目樣機在湖北荊州市岑河農場、新疆昌吉市芳草湖農場等多地進行的田間試驗,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較于人工效率提高了125倍以上。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在內的專家學者,對項目給予了肯定。
“這幾年,同學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豐收帶進農民的心窩里,而下一步,就是要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張善彪透露,目前,聯合收獲機產品定型工作已接近尾聲,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推出成熟的產品。經專業測算,該項目一臺產品市場定價約為120萬元,單臺產品可帶來的市場價值約140萬元,在新疆的市場需求約有1.2萬臺。該項目還獲得了出口許可證,未來打入全球市場約有3萬-5萬臺的市場需求空間。
通過四年來的鍛煉,“疆拓團隊”的學生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團隊成員順利申請了專利13項,目前8項實用新型專利全部授權、5項發明專利也全部公開實審;團隊成員多次獲得國家級競賽獎項;多名學生成功考研或保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