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年級上大一課程,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武漢大學首次將通識教育必修課《人文社科經典導引》和《自然科學經典導引》帶入高三課堂,面向已獲得該校預錄取資格的131位外語類保送生開講。4月11日,在《人文社科經典導引》的小班研討課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跟隨27位高中生云上悅讀經典,一起感受大學的奧妙。
當歷史照進現實,真理越辯越明
如果孔子來到21世紀,哪些現象會讓他感到反差巨大?結束《論語》的學習后,27位高中生結合對孔子“仁性”的理解,用情景劇的形式,展現了孔子的現代生活。
有同學模擬孔子在微博上看到一場罵戰,認為網絡噴子對應“不能‘克己’也不能‘守禮’”的人,是“仁”的反面,而正義之士為正義發聲,則說明“仁”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一種道德良知,簡單來說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有同學則以發達的物質文明為背景,從孔子“仁孝”的觀點出發,舉例探討當今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
“孔子所提倡的孝道,還適用于今天嗎?”“墨家的平均之愛,與孔子的差等之愛相比,哪個更符合當下社會的需求?”導引課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有共鳴,更有思辨。比起在書中尋求標準答案,同學們透過深邃厚重的理論,用提問和辯論的方式,在經典中尋找自己的答案。“我們在研讀課本之后,代入孔子的視角重新審視了我們的時代,似乎對‘仁性’、對《論語》有了更深的理解。”準新生周欣然說。
課程主講教師、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德文系講師張申威表示,這是一門“幫助完成人生轉型的導引課”。通過經典悅讀之導引、人格養成之導引和心靈提升之導引,幫助同學們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從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學習,從獨立完成工作轉換成小組合作,從等待答案轉換成主動尋找答案。“課程中既有同學們自己發現知識的過程,也有和老師交流討論的過程,這是很理想的大學學習方式。”張申威說。
未正式入校,便能修得大學學分
2018年,武漢大學首次開設全校共同通識必修課《人文社科經典導引》與《自然科學經典導引》,從《論語》到《紅樓夢》,從《理想國》到《物種起源》,這兩門課為大一新生建立起大學廣泛閱讀的基礎。如今這份“精神大餐”已成為武大新生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本次雙《導引》首次走進高三課堂,是武大外語類保送生學前輔導課程的一項新舉措。
武漢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李建中介紹,課程采用與在校本科生一致的授課-考核模式,131位同學被分為5個小班,大班學習與小班研討相結合。學生通過慕課學習、線上答疑和小班研討等方式學習,最終成績在入校審核后,可直接作為課程成績,“相當于還未正式入校,便能提前修得大學學分。”
“大學四年是與經典作伴的人生良辰。兩大導引共22部經典,它們或許不提供專業技術,但一定能幫助學生養成君子人格。”李建中表示,從“應試教育”中走出來的中學生,對中外經典的接觸大多限于教科書,對“何為經典”“為何要讀經典”仍有疑惑之處。兩大《導引》從閱讀經典出發,引導準新生回答“如何成人”的問題,旨在進行啟蒙性質的通識教育,打開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并為后面的核心及一般通識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我覺得這些課程起到了橋梁的作用。葉子涵同學認為,利用進入大學前的間隔期提前了解大學的課程,有利于更快地適應新身份與新生活,“我期待能在閱讀和討論中學會如何從不同角度看世界,成為一個有專業知識更有人文情懷的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田佩雯 通訊員吳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