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黃志剛)“原本北歸的季節,卻屢屢停留長江沿線,似乎舍不得離開。”4月11日,江陵縣愛鳥人士樊孝銀向極目新聞記者介紹,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許多原本應該向北遷徙的冬候鳥停留在長江沿線的灘涂和濕地,部分珍稀鳥類還筑巢繁衍,或成“留鳥”。
連日來,樊孝銀在長江江陵段進行野外觀察和拍攝,記錄珍稀鳥類的生活影像。最近幾天,隨著天氣的轉好和氣溫的回升,他在長江灘涂拍攝到了大量冬候鳥。其中,數量最多的為蒼鷺。
極目新聞記者通過樊孝銀拍攝的影像看到,成群的蒼鷺在長江江畔自由飛翔,時而停留江灘覓食,時而展翅高飛,與碧波東去的江水交相輝映,奏響著大自然的和美音符。
據悉,蒼鷺主要棲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邊及其淺水處,是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的濕地中極為常見的水鳥,是一種捕食魚及青蛙的涉禽。按照遷徙規律,每年三月底、四月初,這些涉禽應該會重新向北遷徙,以此進行繁衍生息。
樊孝銀說,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不少蒼鷺選擇在長江江陵段的濕地環境中棲息。不僅如此,他還拍攝到白琵鷺棲息的身影。
“不排除有的候鳥就地繁衍,成為留鳥”。長期關注長江濕地環境的荊州愛鳥人士梁翅稱,隨著長江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許多沿岸洲灘和濕地公園的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為候鳥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條件。“候鳥的遷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水環境的改善有可能讓部分候鳥留下來。”
連日來,梁翅也在荊州區菱角湖濕地拍攝到了蒼鷺和白琵鷺的蹤跡。他說,菱角湖濕地周圍有大面積農田水域,濕地中分布了大量芡實和野菱,為候鳥的繁衍生存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每年的夏候鳥和冬候鳥在菱角湖濕地輪流當值,如期而至,已成定律。”梁翅說,夏候鳥主要為水雉和須浮鷗,冬候鳥主要有鸕鶿、斑嘴鴨、綠頭鴨、綠翅鴨、白骨頂等“常客”,還有各種珍稀潛鴨,也有灰雁、白鶴、白琵鷺、小天鵝等。
就在上周,梁翅還在菱角湖濕地拍攝到了珍稀鳥類的蹤跡。梁翅說,主要有赤麻鴨、白琵鷺、蒼鷺、斑嘴鴨、鶴鷸等。梁翅說,每年三月底、四月初是它們向北遷徙的季節,但他也曾經在七八月份記錄和拍攝了本該北歸的候鳥在南方棲息的情景。
近年來,荊州市愛鳥人士先后在長江沿岸、長江故道和荊州境內的濕地中觀測和記錄了珍禽鳥類的蹤跡,而且數量也呈現逐年遞增趨勢。“從側面說明,整體的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梁翅呼吁,盡量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是珍禽鳥類棲息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