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推進“五好”教育工程建設,奮力構建高質量教育發展體系,建設與“率先打造三個高地,建設現代化示范區”的發展要求相適應、同廣大人民群眾的期待相契合的現代化教育強縣,“星沙教育”推出《身邊的好學?!穼?,通過聚焦一批建設先進、特色鮮明的好學校,為長沙縣建設人民滿意的現代化教育強縣營造強大的正能量氛圍。
今天
我們一起來看看
《長沙縣一中:傳承“圣和文化”,打造“五好”教育星沙樣本》
孟子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柳下惠一生遵古訓,重品德,被尊崇為古代尊崇傳統道德的典范。
撥開歷史煙云,1943年,長橋柳氏族人創辦圣和中學,為長沙縣一中前身,彼時日寇入侵,民不聊生,圣和的民主進步力量蓬勃發展,涌現了宋揚、沈瑞庭等一批優秀地下黨員和進步師生。薪火相傳,這股奮進的力量已融入長沙縣一中發展的血脈中,促使教育教學質量一度走在全省前列。
長沙縣一中學子在圣和牌坊晨讀。均為李杰 攝
如今,走進長沙縣一中校園,古木參天,亭閣崢嶸,書聲瑯瑯,弦歌不輟。在校園眾多文化景觀中,圣和牌坊尤為惹眼,雖歷經歲月滄桑,卻已成為廣大師生心中一種文化自信。“圣和文化”根植于時代發展,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推動“五好”教育發展,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即“愛國、奉獻、敬業、奮斗”,成為學校教育發展源源不斷的力量。
文化鑄魂 陽光少年花開校園
作為湖南省文明校園,長沙縣第一中學將圣和文化融入課程,助推傳統文化學習和紅色德育走深走實,讓自信陽光少年花開校園。
“我很喜歡圣和校本課程的《紅樓夢》賞析,每周上兩節課,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還能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學生鐘瑾瀅說,除了傳統文化課程,還有物理實驗、美食達人、電影鑒賞等趣味課堂。
學校教科室負責人介紹,圣和校本課程是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選修課程,主要學習《紅樓夢》、古詩詞鑒賞,讓學生開拓視野,傳承傳統文化,對于教師,學校還會組織圣和讀書會,一年四次,為教師提供一個教學經驗分享交流的平臺。
長沙縣一中校園風景如畫。
“激蕩活力,綻放精彩”的陽光體育節、“蝶舞青春,放飛夢想”的魅力藝術節、“張揚個性,鼓勵特長”的社團活動節、“志存高遠,勇于擔當”的國情勵志節……學校每月一個主題,定期開展活動,不斷豐富學生文化生活,形成了系列經典活動品牌。
開辟紅色課堂,賡續紅色基因。學校組織師生赴“半條被子”紀念館、楊開慧紀念館、繆伯英故居、胡耀邦故里等地,開展體驗式黨史學習教育;組織學黨史弘揚延安精神學習培訓,赴南泥灣、寶塔山、延安革命紀念館、梁家河等地瞻仰學習,滋養初心,淬煉靈魂,踐行弘揚延安精神;學校致力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開展“學黨史 跟黨走”宣講黨史主題系列活動,黨委書記、支部書記帶頭上黨課,黨員教師上專題黨課83節。
“學校將圣和文化與校園活動、紅色德育相結合,打造健全的學生教育體系,形成文明校園新風尚。”學校黨委書記徐虎踞表示,圣和文化是源自于長沙縣一中的本土文化,讓廣大師生深入學習圣和文化,是為了賡續老一輩革命家艱苦奮斗、敬業奉獻的精神血脈,強化校園文化自信。
筑巢引鳳 優秀老師源源不斷
“時間過得真快,我來一中整整20年了。”李眾來是學校英語教師,為了教育事業,奉獻了大部分青春。她記得,2002年秋季來學校,當時教室里沒有安裝空調,天氣很熱,老師天天把濕毛巾搭在身上,坐在辦公室或教室里,大汗淋漓,老師每天在教室外潑冷水除熱氣,進行物理降溫。
從2005年開始,李眾來帶了10屆畢業班,畢業人數達1000人。因為對教學有耐心、有方法,她成為學校“培優專業戶”,去年教師節,被評為“十大魅力教師”。“沒有培養不好的學生,關鍵是老師怎么樣去做。”這是她常掛嘴邊的一句話。
李眾來曾帶過一個學生,高一高二厭學、不讀書,玩手機,叛逆。通過李眾來一年時間跟進、關注、指導,該學生考上了湖南師大。
期間,為了學生走上“正軌”,她多次家訪,跟學生父母聊,發現學生跟父母關系緊張是其厭學的根源。“學生的爸爸對孩子過于控制,我就勸導家長改變教育方式,反復做學生和家長的工作,使得彼此關系慢慢緩和。”李眾來回憶道,“這個孩子對我越來越信賴,高考前十天,提出來我家里睡,我也給他準備好床鋪。期間,我一邊忙上課,一邊抽空給他做飯。”
長沙縣一中學生英語教師李眾來課后輔導學生作業。
“圣和文化從歷史中走來,是一種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滋潤著每一個一中老師。”說起學校的工作氛圍,李眾來頗為自豪,“一中的老師對待教育很純粹,做什么工作很少想到回報,而是以主人翁的態度把事情做好。”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如今,像李眾來這樣的好老師源源不斷。學校努力構建良師團隊,截至2021年年底,學校先后引進部屬師范院校公費師范生、雙一流大學碩士研究生等33名,現有特級教師3人、正高級教師4人,長沙市、縣卓越教師近24人,1500余人次教師參加市級以上學習培訓或校際交流學習。
同時,學校通過名師引領示范,完善人才成長機制,搭建人才成長平臺。以肖正根、李眾來、付艷、吳耀明、段賢清、朱詩成、羅裕庭、曹龍愛等老師為首席名師的語文、德育、數學、生涯、創客、音樂、歷史、化學8個縣級名師工作室落戶一中。名師以其智慧、經驗和先進理念,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集體行走,促進團隊共同進步;輻射全縣,促進了教育高標準、高質量均衡發展。
科技育人 創新人才閃耀全國
“盲人機器人”“智慧養老院配餐分取塔式機器人”“交通信號燈故障智能更換預警”……這些“高大上”的智能裝置,都是長沙縣一中的學生發明,他們的作品在全國、湖南省多個科技創新比賽中取得佳績。
“我給這個裝置取了一個暖心的名字,叫‘我們愛這世界’。”學生張語萱展示她的作品“盲人機器人”時,臉上滿滿的自豪,“戴上這個像頭盔的裝置,盲人出行就方便多了,它可以做到人臉識別,耳機會提示盲人遇到的是哪位朋友,將成為盲人的‘眼睛’。”在第二十二屆湖南省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中,長沙縣一中學生獲得省一等獎3項、省二等獎1項、省三等獎1項。其中,張語萱憑借“盲人機器人”獲得創客項目省一等獎。
長沙縣一中學子測試智能機器人運行情況。
無獨有偶,學生段小川、廖承達、余曉娜也聚焦機器人制作,其合作項目“智慧養老院配餐分取塔式機器人”,在第七屆湖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萌芽賽道省一等獎,將被推薦至教育部參加全國賽總決賽。此外,學生莫均瑋、劉哲雄、師嘉琪合作項目“狹窄路段與拐彎處車輛安全行駛智能警示板”,也在該項比賽中獲得萌芽賽道省二等獎;學生王子燁、楊文韜則從交通信號燈切入,憑借“基于物聯網交通信號燈故障智能更換預警裝置”,獲得“第十六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全國三等獎。
“目前學校在人工智能、創客項目等科技教育上創出了特色,形成了亮點。”校長唐建國介紹,學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創客選修班、機器人選修班以及發明創意設計、人工智能、3D打印、AI機器人、機器人創新融合初步、開源硬件設計、創意智造、科學實踐研究、科學論文寫作等創新課程,助力學生緊跟時代前沿技術,為學生開闊眼界。
學校潛心落實創新教育方法,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創建長沙縣段賢清創客名師工作,建成創客空間,開設創客、人工智能選修課。長沙市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長沙市首批未來學校、全國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榮譽不斷涌來。
體育強校 運動健兒朝氣蓬勃
2021年7月,長沙縣一中傳來喜訊,畢業于該校的學子羅家駿代表湖南參加全國第十四屆學生運動會,跳出16米的優異成績,摘得男子三級跳遠金牌,為湖南省和長沙縣爭得榮譽。此次活動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團中央聯合主辦,每3年舉行一次,是中國最高級別的學生體育賽事。
羅家駿是長沙縣安沙鎮人,曾就讀于長沙縣第一中學1806班。對于母校長沙縣一中,他充滿感恩:“我能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離不開母校的精心培育和良好的體育氛圍。”
2021年,體育賽事的喜訊接踵而至,全校師生津津樂道。
長沙縣一中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吳耀明給學生做職業規劃。
這一年11月21日,在長沙市第十屆運動會田徑(青年組)比賽中,學校田徑隊36名隊員團結協作,奮力拼搏,共摘得金牌5枚、銀牌4枚、銅牌9枚。田徑代表隊以173分的總分勇奪長沙市第十屆運動會田徑比賽青年甲組團體總分第一名。這是長沙地區四年一屆的最高級別賽事,充分展示了學校體育的綜合實力,也是田徑隊近年來獲得的最佳成績。
同年的12月9日至12月12日,長沙縣第一中學代表隊在2021年"體彩杯"湖南省青少年健美操錦標賽中獲得中學組花球啦啦自編第一名,中學組街舞啦啦自編第一名,同時獲評“體育道德風尚獎代表隊”。
一直以來,長沙縣一中高度重視體育工作,以田徑、健美操為主的傳統體育項目成為學校體育品牌特色,先后獲得了“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國家級優秀學校”“湖南省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重點學校”“北京師范大學校園足球研訓基地”等榮譽。近三年來,在國家級比賽中田徑隊共獲金牌8枚,健美操隊獲得全國的一等獎兩次;在省級比賽中田徑隊獲金牌10多枚,健美操隊獲得7次省第一名;奪得市級金牌20多枚。
歲月鎏金,春華秋實
長沙縣一中將迎來八十華誕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錦繡才子
立足當下,放眼未來
學校以創新的眼光走向世界
以圣和文化為精神引領
著力打造“五好”教育星沙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