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近日,北京市朝陽區公布了2022年公考擬錄用人員名單,大多是名校畢業生,其中不乏海內外頂尖高校。諸如,朝陽區酒仙橋街道的城管執法崗位擬錄用人員,是一名獲得了北京大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引發網友熱議。(據4月14日澎湃新聞)
相關報道稱,最“卷”的崗位居然是城管。除上述博士生外,還有外交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兩名碩士考取了朝外街道的“城管隊員”,曼徹斯特大學的一名碩士考取了崔各莊地區的“城管監察崗”。在網友看來,北京街道辦的城管工資實際上并不高,北大博士們搶著去當城管,無非看上了編制以及北京戶口。
以近年的就業狀況來說,博士生去考城管,并不奇怪。去年,就有“行星學博士報考社區干事”成了輿論關注的熱點,至于名校博士到中小學當老師、名校研究生去卷煙廠當工人,也算不上是多大的新聞了。以前是大學生考城管引來關注,如今是博士生考城管才能成為話題,熟悉的情節,同樣的味道,早已無關是否人才錯配或浪費,而是就業競爭下的觀念轉變與務實選擇。
因為這種選擇自有現實的邏輯支持,無論是從福利待遇還是個人愿望來說,總能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這種“大材小用”的現象,有的即便崗位收入不高,卻有編制、戶口之類的隱形福利,有的雖然沒有編制,提供的待遇卻優厚,同樣能讓人往“低”處走。或求個穩定,或圖個高薪,辛苦拿到的高學歷或多或少能獲得一定的“回報”,就不存在值不值的事。
再說了,隨著社會受教育程度的整體提高,一些看起來普通的崗位,有高學歷人才進入,也是趨勢所然。有網友認為,這也不是壞事。討論“大材小用”,更需要問的是為什么會這樣。難道那些名校的博士、碩士在求職時沒有權衡過利弊得失?有網友就說,博士去當城管好啊,不用在高校內卷了。
按通常的理解,高學歷人才應該從事科研工作,或是在高校任教。實際上,一些高校的“非升即走”式的考核,唯論文、唯科研成果,并不能讓人安心工作。一些行業的量化考核,也會倒逼著人才急功近利,為完成指標而疲于應付,難以靜下心來“志存高遠”。如果各行各業都內卷,只有兩“卷”相較取其輕,選擇一個自己還有相對競爭優勢的地方,未嘗不是一種理性。有大學副教授去中學當老師,或是如此。
也有網友表示,現在的大學專業和社會需求有些脫節,一線城市高學歷人才過剩,畢業生要留下來,只能去“低處”卷了。實際上,還有不少地方與行業是人才缺乏,虛位以待卻門前冷落。“有人沒活干、有活沒人干”也讓人思考,問題出在哪?是人才眼高手低,還是相關崗位的性價比不高?吸引力不夠?
如何讓人才適得其所,還涉及尊重人才的問題。對人才的重視,應該是提供相匹配的工作環境或待遇,而不是表面上的以學歷取人,甚至是葉公好龍,搞人才攀比與裝門面,實際上卻不拿人才當回事。只有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做到人盡其才,唯才是舉而不是唯學歷錄用,就能少些人才的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