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戴輝、通訊員蔣坤、韓志杰)一艘長120米的萬噸貨輪從重慶開來,接上岸電,不見黑煙,不聞噪音,這是在宜昌長江三峽通航綜合服務區看到的一幕。4月16日,從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獲悉,這個長江干線首個水上綜合服務區已滿3“歲”,實現岸電供電1300萬余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萬噸。
該服務區位于三峽大壩上游的沙灣水域,為壩上待閘集泊船舶提供通航信息、過閘安檢、防污應急、綠色能源等6大類30項服務。更重要的是,通過升級優化過閘安檢、能源供應等措施,加快實現船舶零排放、垃圾全回收、岸電全覆蓋,有效破解了三峽大壩以上水域待閘船舶集中靠泊安全隱患和污染困擾大等難題。
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負責人介紹,服務區應用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岸電等綠色技術,通過船電寶、岸電樁、T型箱等方式為待閘船舶供電,以電能源代替燃油,年可供應電能680萬千瓦時,成立3年來,已為8200余艘次船舶提供清潔能源服務,減少船舶排放硫化物、碳氧化物、PM2.5,同時能實施船舶污染檢測,對長江航運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減少船舶污染物排放,是實現綠色航運的關鍵。3年來,服務區推動“美麗三峽、綠色通航”,對待閘船舶實施防污染100%專項檢查、100%鉛封,積極倡導“船上儲存、交岸處理”水污染物“零排放”模式。截至目前,累計鉛封過閘船舶應急旁通閥3000余艘,推進并確認過閘船舶實行“零排放”3500余艘。
服務區除了為廣大船舶、船員提供全方位服務外,也是綠色航運的主陣地。截至目前,長江干流共建成投運12個長江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長江湖北段有宜昌三峽、武漢新五里兩個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