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松石飾 新石器時代賈湖遺址早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綠松石鑲嵌片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良渚博物院藏
綠松石鸮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腕飾 新石器時代龍山晚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綠松石鑲金飾件 商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藏
玉串飾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山東博物館藏
嵌綠松石銅牌飾 夏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
珠被 西漢 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宋若虹
它,憑著天藍水碧之色和瑩瑩潤澤之光,在西方被裝點在法老的面具、波斯的王冠之上;在中國與和田玉、岫巖玉、獨山玉等美玉齊名。從新石器時代早期,歷經夏商、兩周、秦漢、隋唐及至宋明,中國綠松石文化綿延約9000年,承載著先民對真善美的追求,獨具魅力,時至今日,依舊廣受推崇。
《色如天相 器傳千秋——中國古代綠松石文化展》匯集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的38家文博機構的精美文物165件(套),向公眾展示我國悠久燦爛的綠松石文化。該展覽3月15日在武漢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開展,5月21日閉展。
華光初現 最早的綠松石器距今約9000年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以“何為松石”為切入點,按照時間順序分“華光初現——新石器夏商時期”“流金耀世——兩周秦漢時期”“寶競風雅——隋唐宋明時期”三部分,循著古代綠松石文化的發展脈絡,呈現我國源遠流長的綠松石文化。展覽結合陳列文物特點,充分利用場景畫、圖像和文字說明等手段進行闡釋,充分烘托文物之美。
參展文物出自賈湖遺址、二里頭遺址、殷墟遺址晉侯墓地、馬家塬墓地、曾侯乙墓、滿城漢墓、吐爾基山遼墓、梁莊王墓等。
據介紹,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原大地的賈湖先民就率先制作使用綠松石。賈湖遺址出土綠松石色彩豐富,有天藍、月白、墨綠等多種,造型簡單,不加雕琢。展覽展出的賈湖遺址早期綠松石飾,距今約9000年,是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綠松石飾品。
展品中,還有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綠松石鸮,雕工細致精美,栩栩如生,反映了紅山文化玉器工藝的較高水平。山東博物館藏新石器大汶口文化玉串飾,玉片磨制輕薄,玉色瑩潤,造型豐富靈動,是史前先民組合項飾的杰作。
策展人李琪介紹,在新石器時代,綠松石最顯著的功能就是裝飾,目前已發現有頭飾、頸飾、腕飾、耳飾等。
堪比“國玉” 鑲嵌工藝助綠松石文化走向巔峰
綠松石原石多長于石縫之間,薄而小的特性決定了它特別適于鑲嵌。新石器時代晚期,綠松石鑲嵌技術就出現了,逐漸盛行于黃河流域,也見于長江下游地區。鑲嵌工藝使得綠松石可以與其他各類材質相結合,呈現強大的包容性,在色彩搭配和構圖造型上,表達出單一材質無法達到的效果。
李琪稱,到了二里頭文化時期,綠松石文化走向巔峰,鑲嵌技術和松石資源為統治階級所壟斷,出現大型松石作坊,綠松石享有堪比“ 國玉”的重要地位。她舉例說,一條出土綠松石龍形器,長約70厘米,最小的嵌片僅1毫米大,制作這樣的一件器物,需要很多工序,據估算,僅加工2000余片細小而規整的嵌片,至少需要1400余小時?!斑@種非經濟性的裝飾品,是王權禮儀的象征?!?/p>
此外,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藏嵌綠松石銅牌飾,是最具二里頭文化特色的重器之一,將我國成熟的鑲嵌工藝由此前認為的春秋戰國時提前了一兩千年。
李琪稱,商代綠松石使用范圍更為廣泛,鑲嵌技術與象牙、骨器也有結合,并延伸至青銅兵器、車馬器上。位于長江中游的武漢盤龍城遺址,出土了數量眾多的綠松石嵌片和綠松石管、珠等。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藏商代綠松石鑲金飾件,是目前所見中國最早的金鑲玉藝術品,對于研究我國早期金器和金玉鑲嵌工藝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此次參展的文物件件都是精品,其中不少系首次外展。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藏嵌玉片漆木器,表面刻畫獸面紋,數十玉片和綠松石鑲嵌其間,以朱砂調漆勾勒輪廓,這件晚商至西周的器物,是目前成都地區所見最早的使用鑲嵌工藝的漆器。據講解員介紹,由于漆木器對保存環境要求極高,該文物出土后就被緊急封存在有機硅膠中保護。此前除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臨展短暫露面外,長期放在庫房養護。此次來漢展出,盡管蒙著“面紗”,觀者仍為古蜀文物瑰寶贊嘆。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藏春秋時期金柄蟠虺紋鑲嵌綠松石鐵劍,系東周黃金鑄造工藝登峰造極之作,被稱為“秦劍之星”,也是首次來漢。
各美其美 共同見證文明交流互鑒
數千年間,綠松石器的身影在盛世中原、遼闊草原、神秘西南、巍峨雪域都曾出現過。如今,它們跨越千載光陰,依然熠熠生輝,向人們講述著過往的故事。
在中原文化中,“古之君子必佩玉”,佐玉美石綠松石,常作為重要點綴出現在組玉佩、玉串飾中。“環佩玎珰,這些精美文物在給人審美享受的同時,也是當時禮儀制度的見證?!崩铉髡f。
內蒙古博物院藏戰國時期嵌寶石虎鳥紋金牌飾,體現北方游牧民族以猛虎來寄寓自己的族星——昴星。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西漢珠被,被認為可能是文獻中所謂的“珠襦玉柙”。青海藏醫藥文化博物館藏金牌飾,為難得一見的雪域瑰寶。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嵌墨玉綠松石金耳飾、嵌寶石鎏金包銀漆盒,則是草原奇珍的代表。
“透過不同區域的文物,可以發現綠松石文化地域特色鮮明?!崩铉鹘榻B稱,翠如青天的綠松石與黃金色彩對比強烈,在金銀器上鑲嵌綠松石深得游牧民族青睞。這種審美偏好影響了北方地區的綠松石器風格。隨著漢代絲綢之路開通,相關工藝也傳至內地。西南地區的古代先民,則擅長用細碎如米的綠松石碎片反復鑲嵌,極盡繁復之美。巍峨雪域的吐蕃人,喜將綠松石點綴到衣物、金銀容器上,成為藏族裝飾的重要特色。同時,本地元素也交融了大唐氣象,一件吐蕃時期的嵌松石立鳳金頭飾件,鑲嵌的綠松石大部分保存完好,立鳳羽翼豐滿、展翅昂立,栩栩如生,是大唐氣象在雪域器物上的典型呈現。
湖北省博物館藏金鑲寶石白玉鏤空云龍冠頂,松石與紅藍寶石、祖母綠等一同出現在器物之上,璀璨奪目?!芭c該冠頂一起出土的梁莊王文物,有大批異域珍寶,可以看作是鄭和下西洋和海上絲綢之路極盛時期的縮影?!崩铉髡f。
據了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綠松石的地方,也是世界最主要的綠松石產地,湖北又是中國綠松石主要產地之一。本次展覽是國內首個聚焦中國古代綠松石文化的主題展。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說,這些不同風情的文物珍品,跨越廣袤的地域,穿越時間的長河,見證著中華文明不斷包容互鑒、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舉辦此次展覽,正是希望帶領公眾探尋先民們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