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種菜,塘中養魚,二者似乎毫不搭界。
但在武漢市蔡甸侏儒山街群力村,剛剛投產的智順現代農業生態園,卻把二者科學地連在了一起。
連接種菜、養魚的,是一個稱之為“魚菜共生”的數字化生態系統。以此為核心,群力村正努力構建一個“三產”融合的“菜籃子”產業鏈。
群力村,地處武漢市最西端,接壤漢川、仙桃,是2020年脫貧的貧困村。
“流水線”上種菜
魚菜共生,并非想當然的“水上種菜、水下養魚”。所種蔬菜,也不是長在水中的水生蔬菜,而是本應長在地里的生菜、芹菜、空心菜,茄子、辣椒、西紅柿……
4月1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群力村一探究竟。
走進村頭智順生態園,迎面是一個玻璃大棚——面積2300平方米,在園區6個大棚中,是面積最大的一個。
進得棚里,25個藍色種植槽整齊排列。槽中水流涌動,水流上覆蓋帶孔泡沫板,蔬菜就長在孔中,一眼一株。放眼望去,滿屋綠油油。
“在魚菜共生系統中,一個種植槽就是一個蔬菜生產線。菜種在‘流水線’上,靠根系吸收水中養分,快速生長。”園區生產總監肖肖掀起一塊泡沫板,解釋其中奧秘。
槽中水是自來水,養分何來?來自高密度養魚。
大棚東端,11個魚池一字排開。在中間一個池旁站定,肖肖抓起一把飼料拋入池中,觀賞魚兒拼爭搶食,水面瞬間形成五顏六色的漩流,煞是好看。
“一個魚池15個立方水體,可養魚1500斤。”肖肖說,如此高密度養殖,秘密在于24小時不間斷增氧,魚兒始終生活在“高爆氧”環境中。
高密度養殖,池中會產生大量排泄物、餌料殘渣。確保魚兒健康生長,也為蔬菜提供養分,養殖池中水被引入堆有礫石的硝化池過濾,并經微生物分解處理,轉變為植物可吸收的養分,然后再輸送到種植槽種植蔬菜。
蔬菜吸收養分的過程,也是凈化水質的過程。經蔬菜吸收凈化后的水,又回流到養魚池。如此循環往復,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
“不僅不施肥,更不會用藥。”肖肖說,如果施用農藥,魚無法生存,也會殺死硝化池中的微生物。魚菜共生是綠色生態、可持續的低碳生產模式。
綠色工廠好觀光
再過幾天,“流水線”第一茬蔬菜就將上市。肖肖介紹,魚菜共生系統生產高效、產品優質、效益可觀。一般30天可收獲一茬蔬菜,薄荷、茴香、迷迭香等香料,7天就可收獲;鱸魚5個月就長到1斤左右,即可上市。蔬菜種植槽還可套養泥鰍、鱔魚等高價值水產。一個1600平方的大棚,年產魚3.5萬斤、蔬菜7萬斤,收入150萬元。
魚菜共生生態系統,是綠色工廠,也是觀光園和科普課堂。自3月上旬投產,其新穎生產模式,吸引眾多觀光客。4月1日,蔡甸“小雨點”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此上了一堂好玩的科普課,孩子們盡情享受了城市生活里體驗不到的樂趣。
魚菜共生技術,緣自肖肖創業團隊的創新探索。他和伙伴左樂、魯川,經過6年努力,自主研發出小型魚菜共生系統及商業大棚魚菜共生系統,儲備相關專利20余項。
2021年,肖肖團隊邂逅群力村。此時,武漢市人大辦公廳駐群力村工作隊,正為村里尋找產業項目,以鞏固脫貧成果。
當年4月,工作隊和侏儒山街道辦事處,促成群力村在外能人雷四木回鄉興業,與肖肖團隊、群力村簽訂協議,合作打造智順現代農業生態園。
工作隊隊長、群力村第一書記周向陽介紹,作為鄉村振興產業項目,魚菜共生是新型復合耕作體系。發揮項目的多種功能,智順農業生態園“三產”融合,集種養加工、生態觀光、科普實踐、采摘露營、休閑垂釣于一體。
漫步園區,加工車間正在建設,露營地即將鋪設草坪。垂釣魚塘對面,去年種植的黃桃,已郁郁蔥蔥。周向陽說,依托智順農業生態園,打造“菜籃子”產業鏈,群力村正走上“三產”融合發展的致富路。
家庭版未來可期
魚菜共生,產銷一體。除了盒馬、永旺等商超,還有學校、酒店、機關食堂等,智順農業生態園正建設自己的終端消費群體,渠道包括線上電商、線下門店、現場采摘等。
“不管何種渠道,消費者拿到的都是‘活體蔬菜’。” 肖肖說,魚菜共生系統蔬菜,可以帶根配送,消費者買回去后,把它泡在水里,至少可以存活15天。這種保鮮方式,不需要噴施保鮮劑,保鮮時間長、綠色生態。
魚菜共生產業鏈,還可進一步延長。大棚休息區旁,幾個縮微版魚菜共生系統,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肖肖介紹,魚菜共生不僅可以在商業大棚里生產,也可以在居民家庭、農村庭院、學校社區推廣。
按照魚菜共生原理,他們設計了家庭版系統:包括桌面型、陽臺型、立柜型,適用于辦公桌、陽臺、客廳,養魚種菜,既可觀賞,又可食用,一舉兩得。
學校社區版用于科普教育、勞動實踐。目前已在東西湖吳家山四小,建設了一個小型魚菜共生系統,受到師生歡迎。
農村庭院版可大可小。以建筑面積40平方米概算,可年產魚600斤、蔬菜1200斤。可滿足自身消費,也可由智順生態園收購銷售,為農民提供一個新的增收渠道。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先宏 通訊員 林建武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