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李曼英
通訊員 童萱
近期,我國多地出現新冠病毒疫情反復,無癥狀感染者占比大幅升高。為何會出現大量無癥狀感染者?它的傳染性如何?無癥狀感染者在防治上與確診患者有何不一樣?4月17日,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同濟醫院感染科郭威副主任醫師就這些市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給予科學解答。
“無癥狀感染”可能有癥狀,更有傳染性
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以下簡稱無癥狀感染者),是指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感染,但沒有出現發熱、咳嗽、咽痛等可自我感知或臨床上可以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也無肺部影像學表現。
郭威介紹,無癥狀感染者其中一部分為整個病程中均無癥狀,是真正的“無癥狀感染者”;還有一部分則是處于潛伏期的“無癥狀”狀態,后期病情發展,出現癥狀可轉為確診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無癥狀感染者和確診病例一樣具有傳染性。相對于有癥狀感染者,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呼吸道病毒排放量較低,但它的傳染性危害可能更大。為什么呢?主要是因為無癥狀感染者沒有臨床表現,不會主動去就醫,傳染隱匿性高,傳播范圍可能更廣泛。因此對于無癥狀感染者,同樣要進行密接者、次密接者和高風險人群的排查、篩查以及實行相應的管控措施。
為何最近各地不斷出現無癥狀感染者?
首先這種情況與當前流行的奧密克戎病毒變異株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相對較弱的致病性有關。其次與我國采取早發現、早管控的積極防疫政策有關。早期感染者被很快發現,得到有效地治療干預和管理,也減少了發展為有癥狀患者的可能性。
此外,我國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人群產生了保護性抗體,這些保護性抗體雖無法完全阻止病毒的感染,但可提升人體對新冠病毒的抵抗力,不僅可以阻止感染者發展成為重癥,也可以保護許多感染者成為無癥狀感染者。
為何同樣為感染者,有些人為無癥狀,有些人成為確診患者?
感染者是否會出現癥狀主要與二個因素相關:一是感染的新冠病毒毒株,現在流行的主流奧密克戎變異株由于致病力相對較弱,感染后較易出現無癥狀感染狀態。二是宿主的免疫狀態,年輕的感染者、已接種新冠疫苗產生保護能力的感染者發展成為無癥狀感染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免疫力比較弱,如老年人、合并慢性基礎疾病、沒有接種疫苗的感染者,發展成為有癥狀者、甚至重癥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積極接種疫苗是重要的個人防疫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