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連接縣道和千畝稻蝦田的兵鐵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皓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甘星星
4月14日,天門市盧市鎮夏萬村,村民張松樹駕駛農用車,駛過環村的東風支渠上新架的兵鐵橋,高高興興去賣小龍蝦。
兵鐵橋20多米長、10多米寬,一頭是車水馬龍的縣道,一頭是夏萬村的千畝稻蝦田。橋上不斷有運送蝦苗、化肥的車輛往來。“以前過橋膽戰心驚,現在好了,新橋又寬又結實!”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村民宋炎華說。
夏萬村僅有一座兵鐵橋與外界連接。始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磚拱橋,因年久失修,被鑒定為五類危橋。去年,天門市啟動公路橋梁消危行動,中交養護集團武漢二航路橋特種公司跑步進場,僅用3個月就拆除老橋、新建一座簡支梁橋。
順榮欣農產品合作社位于兵鐵橋邊,負責人倪少勇拉起一串蝦籠,一溜小龍蝦出水。“大的已有七八錢,上市可賣20多元一斤。”他說,以前的危橋人不敢走,農產品也運不出,要大車轉小車運,現在50噸的大貨車都可以過橋,蝦子每斤可多賣二三元。
“一座安全、便捷的橋,是村民的熱切期盼。”夏萬村村委委員湯艾平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新橋通了,大型農機、運料車都能進村,大車、小車都能到家門口,村里準備引能人回鄉建大棚、種蔬菜,增加村民收入。
天門市計劃投資4億多元,“消危”149座危橋,兵鐵橋是其中之一。惠民生的“連心橋”,如何做到出手即是精品?該市交通運輸局農路處副主任王磊稱,改變傳統零散施工做法,采取“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引進“橋梁醫生”國家隊進場,一橋一方案,用標準化設計、施工優化流程。武漢二航路橋特種公司項目負責人翟明介紹,所有危橋改造統一標準化制梁,智慧梁場運用物聯網、5G、云計算等技術,貫穿橋梁設計、制造、架設及養護全生命周期,保證每座橋梁達到一級公路標準,壽命在50年以上。
據悉,天門市已有34座新橋建成通車,所有危橋將在年內改造完成。該市還將斥資12億多元,將“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復制到“四好農村路”建設,改擴建、綠化公路358公里,讓農民因路而富、農村因路變美、農業因路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