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歆、通訊員程曉龍、肖展、龐偉紅)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多米尼克·帕皮諾、佘振兵教授和馬特·多德博士后聯合多家研究機構取得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在一塊42.8億——37.5億年前的巖石中發現微生物群落的痕跡,這意味著當時地球上已經存在豐富多彩的微生物生命活動。這一發現將普遍認知的地球生命起源時間至少前推了3億年。
46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還是一片巖漿海。到38億年前,地球環境穩定下來,理論上可以演化出生命,但地質活動過程中,早期生物活動證據幾乎沒有保留,一直無法實證。在此之前,最早的生命實證來自在澳大利亞發現的疊層石上的生命活動痕跡,時間為34.5億年前。
此次發現的證據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省努瓦瓦吉圖克表殼巖帶,該地區含有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沉積巖。研究人員在一塊拳頭大小的巖石上發現了復雜的“樹枝”狀結構——近1厘米長的主干莖和單側生長的平行管狀分枝,以及共生的大量橢球體,預測是古老細菌形成的微生物群落化石。
進一步進行礦物成分和化學分析后,研究人員在巖石礦物中發現了碳和磷的化合物。這可能是早期生物經過降解后殘留下來的產物,它們以鐵、硫、二氧化碳和海底的紅外輻射能量為食。
佘振兵介紹,圍繞巖石上的“樹枝”狀結構,科研人員找到了30多項證據,包括結構的內部形態、生命活動產物、可否與現代生物類比,巖石形成的地質環境等,最終確定巖石上的原始生命具有現代深海微生物的特征,比如存在絲狀結構,與現代海底熱液噴口系統中的鐵細菌、硫細菌相似。
更值得關注的是,由于巖石的時間在42.8億年前——37.5億年前之間,這意味著該巖石上的生物活動有可能最早推測到42.8億年,即在地球形成后僅3億年就開始出現,這對外星生命的出現可能帶來重要啟示。
“約43億年前的地球可能存在一個短暫的宜居環境,曾經有海洋出現,但在2億年后,頻繁的隕石撞擊又開始了,后來又把整個地球的海洋都蒸干了。”佘振兵說,如果在這個短暫的宜居時期生命很快就在地球上誕生了,那么在其他類似地球的行星上也有可能很快演化出生命。
相關成果日前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