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劉閃
4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出臺23條政策舉措,從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三個方面加強金融服務、加大支持實體經濟力度。
在接受極目新聞采訪時,相關專家表示,疫情導致全國經濟當前內需不足,23條金融舉措主要在于加強內循環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時兼顧外循環。
支持受疫情影響企業和人群
通知要求,發揮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行業、企業、人群等金融支持。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提供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適時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文化旅游等接觸型服務業及其他有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行業的支持力度。
疫情之下,小微企業等面臨巨大壓力。通知要求加大對小微企業等受困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發揮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作用,對符合要求的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量提供激勵資金;不僅將原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4000億元再貸款額度繼續滾動使用,還提出必要時可進一步增加額度;引導金融機構提升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進一步提高新發放企業貸款中民營企業貸款占比。
人民銀行還明確了金融支持的受困人群:例如,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療或隔離人員、疫情防控需要隔離觀察人員以及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又如,出租車司機、網店店主、貨車司機等靈活就業主體。
通知還要求金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作用,抓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政策落地。出臺的一系列舉措,涉及重要農產品產銷、能源供應、物流航運、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民營企業、住房領域、普惠金融等等。
加強內循環的政策支持力度
當前,受疫情和國內外因素疊加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加大。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此次23條金融舉措,主要背景是疫情導致全國經濟當前內需不足,并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部分區域因為疫情出現了困難企業,需要金融給予扶持,比如物流供應鏈不暢,導致國內大循環發展遇到阻力,部分企業被迫停工停產,比如出口出現下滑態勢。金融業適時提供支持,幫助市場主體脫困。
“金融負擔的是經濟資源再分配,而通過再分配來引導資源向需要的領域流動。”盤和林認為,當前市場主體因為疫情而出現了短期困境,相信是短期問題,未來必然會修復,所以金融政策是在當前引導金融機構著眼長遠,救企業于危難,也是為中國經濟合理區間運行提供支持。
“這次通知的基本精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加強內循環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時兼顧外循環。”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這里既有疫情的原因,也有地緣政治沖突以及大國競爭引發的產業鏈、供應鏈斷裂原因。
董登新認為,總體來看,央行的政策主要是穩增長,刺激內需擴大消費,分為總量調控和結構調控,使用了再貸款、再貼現工具,政策大基調是為市場保持充裕的流動性,穩企業、穩就業、穩民生、穩信心,特別是對商業、餐飲、旅游等受疫情沖擊較大的消費領域進行政策扶持,力度較大。同時,也強調了促進外貿出口平穩發展。此外,通知提出設立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支持普惠養老機構融資。這一全新的政策導向,值得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