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嚴運濤 通訊員 徐飛 張建勇
在武漢市公安交管局,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黃傳明,擁有9項國家發明專利和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被稱為警營“發明大王”。
“五一”勞動節前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武漢警營,感受他在發明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避免觸電風險,他給傳統220伏信號燈“降壓”
今年45歲的黃傳明,1999年從原武漢汽車工業大學電氣技術專業畢業,考入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開始和信號燈打起交道。
紅綠燈是城市交通的重要一環,老式信號燈布線施工麻煩,能耗大,不智能,還有可能引發觸電風險。
“有一次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外地一市民因信號燈漏電被擊中身亡,對我觸動很大,也激發了我改造它的想法。”黃傳明回憶。
2018年7月,首批“總線控制信號燈”在武漢12個路口上線運行,這些搭載了物聯網技術的信號燈,實現了更高效、更智能的控制。
黃傳明介紹,新型信號燈采用36伏低壓直流供電,避免了原來使用220伏電壓的觸電隱患問題。“你看,整個燈桿內只有一根信號線、一根電源線,大大節約了成本;施工時間只需5小時,工期縮短八成;還解決了‘飛線入地’問題,凈化道路環境,提升城市形象。”
打造交通信號燈“最強大腦”
2000年至今,武漢市的信號燈智能化發展經歷了國際合作、消化吸收、自主開發的三個階段,是全國最早一批建設區域控制系統的城市。
“18年前,武漢市漢口片136個路口信號燈實現智能化,我是第一批接觸國外信號燈控制系統的民警,當時真的覺得很先進。”黃傳明回憶,這種控制系統均由歐洲公司研發,系統界面為純西班牙文,安裝調試的專家來自歐洲多國。
經過多年發展,該項技術早已實現國內科研企業自主研發,但不同廠家之間產生的通訊壁壘又成了阻礙發展的新問題。
黃傳明萌生了將不同信號燈控制系統打通,整合成一個平臺的想法。這個想法就是武漢市智能信號燈區域控制系統的雛形,這套系統可統一管理全市信號燈實時燈態、配時方案、路口流量,實現對全市信號燈跨系統的統一調控。
“最難的就是把不同廠家的平臺信號進行標準化,就好比大家在一起開會,各說各的方言,互相聽不懂,我要進行‘同聲傳譯’,才能讓所有的成員能聽懂指令。”黃傳明解釋。
經過近兩年努力,智能信號燈區域控制系統于2016年上線運行,實現武漢全市3527處交通信號燈聯網智能化運行。
“舉個例子,我只需要在這套系統上操作,便可以馬上實現武漢市跨行政區路段的一路暢通,為應急救援打通生命通道。”黃傳明說,這套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也成為武漢城市信號燈網絡控制的“最強大腦”。
2019年,43歲的黃傳明決定邊工作邊攻讀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學位,向交通管理人工智能方向進發。
目前,黃傳明和團隊正在努力建設深度機器學習的交通信號控制體系,希望率先采用人工智能全息還原交通實況,搭建城市交通時空大數據模型,用科技打造精致交通,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