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4月20日5時20分左右,19日上午在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海域擱淺的抹香鯨成功抵達目的海域,漁政船切斷牽引繩將抹香鯨放歸深海。(據4月20日極目新聞)
4月19日上午,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銅瓦門大橋外,半邊山海域附近,漁民發現有一頭目測超過10米的鯨魚擱淺,相關部門立即展開營救。經現場工作人員判定和測量,該鯨魚是雄性抹香鯨,體長約19米,體重約70噸。
當時,就有人說了,這么重的鯨魚擱淺,大概是“兇多吉少”。事發后,一位大學專家也預測,它經歷長時間擱淺掙扎,體力消耗很大,內臟也會受自身體重壓迫而受損,皮膚暴露缺失水分,呼吸孔內可能會灌入一些水中的泥沙等,很可能死亡。
情形的確不容樂觀。一方面,國內還沒有成功營救過抹香鯨的記錄。在2012年3月16日,4頭抹香鯨擱淺在鹽城新灘鹽場附近灘涂,雖經當地和專家全力搶救,還是全部死亡,讓人痛心。
這次,救援人員在泥水里奮戰了20小時,最終,在漲潮時救援船通過繩索把鯨魚帶離擱淺區。幾經周折,最終還是成功了。消息傳來,網友都沸騰了,為抹香鯨成功獲救而歡呼。
將不可能變為可能,這不就是奇跡嗎?這是各地在大力保護生態環境下,又一個值得傳頌的中國故事。
這個故事首先告訴我們,不放棄、不拋棄,就會有奇跡;其次,救援要根據現場情況,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同時,體現出了當地政府強大的組織和動員能力。
如何保護動物、保護生態,考驗著一個社會的良知;保護動物,也是保護我們的“生命圈”,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
2021年,云南有野象群北遷,時間之長、路程之遠,均創造了紀錄。它們一路“逛吃逛吃”,沿途的相關部門人員,卻操碎了心,給它們提供安全保障。最終,象群安然回到棲息地。就像這次擱淺抹香鯨的故事一樣,圓滿,和諧。
云南野象的遭遇,浙江抹香鯨的遭遇,就是生態中國建設下的一個縮影。在這種保護的理念下,多少不可能變為可能,成為“奇跡”,也向公眾傳遞著保護生態的重要性。
一鯨落,萬物生。鯨的生存和死亡,都是自然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正如有網友所言,鯨死在岸上會發生可怕的鯨爆,死在海里是鯨落。對每一個迷航的生命,都需要這樣細心對待。
這頭抹香鯨的灘途遭遇是不幸的,希望它能找到它的“鯨生”之路,不再迷航。而我們的生態保護之路,也只會越走越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