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清晨,天剛放亮,一輛綠白相間的公交車從武漢市新洲區陽邏政務服務中心門口首發,駛入工業園區深處。
“過去只有一趟過路公交,常常要等待近1個小時,出行十分不便。”春光里,趙宇文從容登上這輛全新的新能源公交車,在靠后排窗邊找了一個座位。他是格林美武漢城市礦山集團公司的員工,由于出行不便,他常常開私家車上班,“現在油價上漲,成本不低。”他說。
陽邏經濟開發區共有4條公交線路,都是從陽邏老街出發,呈線狀分布,原路返回,工業園區內很多死角和新建成區域未被覆蓋,形成盲區。不同時段搭車人員疏密相差較大,公交部門擔心成本壓力,一直未開通園區循環公交。“能否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方便大量員工上下班。”不少企業提出訴求。
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多重利好疊加,大批企業入駐,陽邏工業園區建成區面積從最初20多已成長到35平方公里,園區內工人達到2萬多人,很多員工上下班只能靠私家車或摩托車代步。園區內不少企業是產業鏈上下游,相互走訪辦事也不方便。
“算眼前賬,更要算長遠賬。”新洲區委常委、陽邏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陳曉紅告訴記者,經過詳細評估,管委會最終決定由財政補貼近百萬元,定制一條工業園區微循環公交線路。這條線路早上6點30分出發,晚上19點收班,20分鐘發車一趟,途經園區21個站點,將原有的四條公交線路全部從串聯變成并聯,形成一個四方形的循環圈。
“車費從鄉村公交(村村通)3.5元收費標準降為投幣2元,刷卡1.6元。幾乎每個大中型企業門口都設了公交站點,最近的站點距離只有1公里。”武漢公交集團一公司司機陶獻介紹。公交公司安排了3名專職司機,新能源公交每晚充好電可以用一整天。
“職工出門方便多了。”在京東集團亞洲1號門口,一會兒就聚集了10多名候車的員工。該公司日常用工達8000多人,在外住宿的有3000多人,以前職工出入特別麻煩,甚至有員工因此辭職。
“新廠房在致遠路上,與主干道太遠,公司原準備添置通勤大巴的費用現在可省下來改善員工待遇了。”齊達康公司董事長唐廣洲高興地向記者介紹,新廠房已加快了建設進度,將在4月底正式投用。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張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