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術力“巡查”蝦稻田
趙術力檢查泵站漏水點
到瓜農田里了解村民需求
堵住灌溉渠漏水點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趙貝 通訊員 楊惠君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劉中燦
趙術力跪在泥巴地上,胳膊伸進涵洞,歪著的頭用力仰著,手的每一次用力,面部眉毛、鼻子、嘴巴都擰在一起。他接連從涵洞內掏出一個蛇皮袋、幾把秸稈,水渠終于通暢了。
巡視灌溉渠,是趙術力每天的“規定動作”。他在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街西湖村當了22年村支書,去年當選區新一屆人大代表。他主持修整出1.2公里“蝦稻路”、1.4公里“瓜果路”、1.5公里“蝦稻渠”,讓村民旱澇保收。
今年以來,湖北深化“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代表行動,全省各級人大代表進企業、進村居、進選區,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蝦稻路蝦稻渠旱澇不愁增收入
4月12日下午,趙術力從村委會出發,沿1.5公里的灌溉渠巡查,要清理沿途的每一個堵點,以保證水可以流到養殖小龍蝦的水田里。
村民楚尤香的40畝蝦稻田,正盼著這股水“加氧”,否則小龍蝦就有生病的危險。
最初的500米,并無異常,雖然水已漫過渠沿,但趙術力認為這是去年新修的泵站功率大,抽水多。路過一個涵洞時,他發現涵洞下游水量很小,他反復看了幾遍,懷疑是這個洞口堵了。
于是,他和村副書記張國京一起,掏通了涵洞,又在附近西瓜大棚里找了把鐵鍬,把一個缺口堵上,下游的水立刻湍急起來。
水渠是去年冬天進行了疏浚硬化,還有沿途的水泥路、新修泵站,都是趙術力多方跑動“要”來小農水項目資金后改造。
“解決了灌溉,就可以克服農田干旱。”趙術力說,西湖村6個自然灣、10個村民小組,2856畝耕地主要種水稻,是村民們的命根子。
改變起于2018年,本村90后小伙張國京,流轉了村里的500畝稻田搞蝦稻養殖,一年利潤超過30萬元。這讓以種糧為生卻致富乏力的村民,看到了另一條大道。于是,一些村民也開始跟著養蝦,技術、設備、基礎設施、貸款等就成了趙術力的責任。
“先前蝦田的四周是泥巴路,才一米多寬,車子根本進不來,每次賣蝦,一箱20公斤要抬著走1公里地,一天幾十箱抬下來,胳膊疼得不行。”說起腳下的水泥路,張國京和楚尤香對趙書記贊不絕口。趙術力當時看村民太辛苦,當年冬天就往上跑項目、跑資金,到第二年冬天就修通了這條寬達3米多的水泥路。村民們管這條田間新路叫“蝦稻路”。還有那條1.5公里的灌溉渠,干旱時澆地,天氣異常時給蝦田“輸氧”,也被村民稱作“蝦稻渠”。
這一天,趙術力巡查所到每一處,都開有星星點點的野花。田間地頭、溝邊坎上、枝頭花間,春意盎然。
連任支書22年鋪就興村幸福路
趙術力今年60歲,1995年當選西湖村村委會主任,2000年當選村支書并連任至今,2021年12月當選江夏區第六屆人大代表。他用22年時間,為西湖村探出了一條春華秋實的幸福之路。
“當村支書是村民選的,當人大代表是選民選的。不管村民還是選民,都是人民選出來為人民服務的,我必須要為村民百姓辦好每一件實事。”趙術力說,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對人民最大的回報。
截至目前,西湖村稻蝦共作面積達千畝,每年銷售小龍蝦近15萬公斤,銷售額達750余萬元;引進西甜瓜及香瓜種植項目300余畝,每年凈產值240萬元。
村民唐海清原是貧困戶,靠種植西甜瓜順利脫貧,今年他把瓜棚規模擴大到48個,以每畝160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里流轉了20畝地,還請村民打工,解決了四五個就業崗位。12日見到趙術力巡渠,喜笑顏開的唐海清一再邀書記到瓜棚去看看。他也給趙術力提了個請求,希望今后汛期時村里加大排澇,不然淹了瓜棚自己就顆粒無收。
“去年底村里改擴建了排澇泵站,今年一定會開足馬力,減少村民損失。”趙術力在村產業基地轉了一圈,又來到一所老學校舊址,這里正計劃改建成農產品交易市場,把村里的西瓜、香瓜的采摘銷售,小龍蝦的養殖、收儲、銷售都結合起來,形成農產品采摘、農副產品銷售為特色的產業鏈條。
除此之外,趙術力又多方爭取資金,完成了全村3.2公里“灣灣通”公路、70%田間機耕路硬化改造,疏通修建排污水道1000多米,還安裝路燈90多盞。村里路邊,白天美、夜間亮,一幅小康圖景。
連任22年的村支書,讓趙術力在村民中威望極高。日常調解民間糾紛時,書記出面調解成功率達95%以上,全村近年來無上訪情況,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