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記者將4月7日的湖北日報“視點”版以1∶1的比例彩打出來,裝裱好,送給老人做紀念。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朱熙勇
“兩年前,一張名為《看夕陽》的照片,感動、振奮了無數攜手抗疫的人們。如今,當年躺在病床上看夕陽的王欣老人還好嗎?”4月7日,湖北日報12版“視點”整版推出《我挺好!》攝影報道,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反映王欣老人的近況。報道中,老人為劉凱醫生加油、為上海加油。
這組攝影作品,我跟蹤拍攝了三個多月。4月9日,我將版面以1∶1的比例彩打出來,裝裱好,送給王欣老人做紀念。
等了兩個小時
碰上王欣老人
“治愈者的生活,大家都關注!”今年1月7日,我收到部門主任的留言和轉發的抖音。抖音內容是王欣老人在家拉小提琴。2020年,王欣老人因一張躺在病床上看夕陽的照片備受關注。那年他87歲,是新冠肺炎患者。如今,老人康復后的生活過得怎樣?我迫切想知道答案。
沒有聯系電話和具體地址,怎樣才能找到老人呢?唯一的信息是視頻里提到的武漢一個小區名稱,我便直接去了那個小區碰運氣。我逢人必問,最后通過物業聯系上王欣老人的家人,問及是否接受采訪時,對方沒有明確答復。
我不想放棄,在老人樓下等了兩個多小時,還真碰上了王欣老人。老人很熱情地把我領到家里,談自己如何從事文藝工作等等,如數家珍。
我向父女倆介紹了拍攝計劃,不刻意擺拍,不干擾他們的正常生活,僅作為一個旁觀者,記錄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過一番坦誠交流,老人同意接受我的采訪。
跟拍三個多月
拍下真情流露
多次貼身拍攝后,我發現,老人面對鏡頭時有點程序化,很難拍攝到他真情流露的畫面。
1月31日,除夕。我滿懷期望地敲開老人的家門,想拍老人家里的年味,沒想到,映入眼簾的情景與平時別無二致。
接下來一段時間,天公不作美,接連雨雪天氣,老人宅在家里,也沒有太多可拍畫面。
來時暖江城,去時江城暖。3月5日,恰好是兩年前王欣老人躺在病床上看夕陽的日子,我不約而至,拍攝到老人去美發店理發的照片,還拍攝到老人回憶上海援鄂醫療隊的情景。次日,我打開手機,把處理好的這套攝影作品給老人的女兒看。王欣老人的女兒是大學退休教師,喜歡繪畫和攝影,對這套作品贊賞不已。
前后跟拍三個多月。這三個月多里,每有好照片,就與父女倆分享,但我沒有公開發表過王欣老人的照片。
解決三個問題
捕捉開心時刻
為了記錄老人生活中鮮活生動的一幕幕,我意識到,在拍攝過程中,必須解決“接地氣”“煙火氣”“專業性”的問題。
深入生活,才能抓拍到生活味濃、故事性強的畫面。得知老人每天都到小區外的面館過早,我馬上想到一系列問題:他喜歡吃什么?如何與其他食客相處?跟熟人會聊些什么?這些問題即使不好用視覺語言表達,也可以用文字述說。誰知,約了四次,都不理想。第五次,我提前一個小時到,終于與老人共進早餐,也了解到面館老板、食客眼里的老人形象。
如何通過老人的日常生活來體現武漢的“煙火氣”呢?最美人間四月天,但特殊時期,外出活動有限,老人也沒有再登臺表演。在女兒的陪同下,老人偶爾到一些游人比較少的景區轉轉,跟拍的圖片仍不能讓我滿意。4月6日,我再次來到王欣老人家中,拍攝下老人為劉凱醫生加油、為上海加油的情景。
三個多月的跟拍中,我與父女倆分享的,都是經過細心打磨、足以讓人驚喜的照片,讓拍攝對象看到專業攝影記者的追求。
“報紙都發了,還要繼續拍嗎?” 4月9日上午,王欣老人的女兒見到我時問道。
得知我將版面打印裝裱好,送給老人做紀念,老人的女兒說:“你太有心了!”她幫忙撕開鏡框保護膜,將鏡框放在沙發上,與父親一起觀賞。
此刻,父女倆精神煥發。
中午,老人拉著我下館子,非要請我吃碗面不可。這碗面,讓我感受到沉甸甸的信任和收獲,采訪仿佛才剛剛開始……
《我挺好!》這組攝影報道,我將一直跟拍下去。
抱緊“綠碼” 守護山河
4月13日湖北日報微信公眾號《湖北日報評論員:守好我們每個人的“綠碼”》
湖北日報4月13日5版《守好我們每個人的“綠碼”》
守住自己的“綠碼”,就是幫大家守住“綠碼”,就是堅守抗疫陣地;不給社會添麻煩,就是為社會作貢獻。
網友 飛鷹 熊眼看世界
只有經歷過艱難險阻的歷練,才能體會健康平安是多么美好。武漢人民深深懂得疫情防控的重要,積極配合,共同守護這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讀者 陳曉鳴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嚴格遵守防控要求,用行動書寫井然有序和安定團結。
網友 逝者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