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發黑的眼圈,嘶啞的聲音,重繭的雙手,沉重的步伐……疫情發生以來,鄂城區4個街道33個社區的381名網格員,聞令而動、聽令而行,宵衣旰食、不舍晝夜,揮灑熱血、綻放青春,一心抗疫、不勝不休。
每一位“格格”,都是社區的一片天。非常時刻,他們使出“洪荒”之力,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奔跑中奮力奔跑,淬煉72種本領,打通服務居民“最后一米”,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了群眾的“幸福指數”和“滿意指數”。
閆曼的抗疫小故事
西山坡小區一位88歲獨居王爹爹,行動不便。孩子在國外生活,“遠水不解近渴”,便聘請一名保姆照料老人。自實行區域靜態管理以來,保姆所在小區被封控,一時無法上門照顧老人。閆曼多方協調,在小區內聯系到一位阿姨照顧老人。閆曼的貼心服務,既避免了交叉感染,又照料了老人起居,受到王爹爹的高度認可。
呂婷的抗疫小故事
疫情當下,呂婷在石山社區上班,丈夫在桂花園小區值守,女兒在樊口社區值守,相距不遠,但一家三口10天沒見面。同事眼中,呂婷是一個“工作狂”,每天都是高強度超負荷工作。4月15日晚11時,忙活了一天的她折返社區,突然眼前一黑,頭重腳輕,快要摔倒,一旁幾位同事見狀,迅速將她扶住。稍稍休息后,摸著夜色,她又拖著沉重的步伐穿梭于小區樓宇間。
郭玲的抗疫小故事
4月16日上午,郭玲組織小區1500名居民進行核酸檢測;下午又組織封控樓棟居民進行核酸檢測,檢測結束后,已是晚上7時。還沒來得及休整的她,臨時接到轉運密接者的通知,她又緊急聯系負壓車、社區等相關方。等密接者全部轉運完后,已是凌晨4時30分;休息不到兩個小時,她又接到小區轉運蔬菜的通知。陽光下,嶄新的一天,又在連軸轉中開始。
陳俊佳的抗疫小故事
4月15日,小區兩名三歲幼兒發燒,其中一名幼兒高燒39度。接到求助后,陳俊佳速急聯系救護車,及時將幼兒轉運至醫院。疫情期間,陳俊佳每天工作長達17小時,睡前還要處理15個業主群訴求。她驕傲地說,到小區走訪,常有業主邀請她到家吃飯,硬塞給她香蕉、蘋果。善舉常在,感動常在,這也是讓22歲的陳俊佳繼續留了下來當網格員的最大動力。
許偉亮的抗疫小故事
4月16日清晨6時,許偉亮開始在社區準備當天核酸檢測的醫療物資;7時,安排醫護人員前往8個檢測點開展核酸檢測;14時許,1.2萬余人的核酸檢測結束后,他又開始整理檢測數據、盤點庫存、錄入信息、處置醫廢、清潔消殺,忙完這一切后已是20時;旋即他又接到轉運密接者的通知,次日7時,完成密接者轉運;休息不到兩個小時,9時,他又趕至社區當值。
熊曉均的抗疫小故事
4月18日晚上11時,正在社區統計數據的熊曉均,接到孕婦余女士的緊急求助電話。簡單了解病情后,她立即開具臨時通行證,聯系出租車,前往安置樓小區,將余女士從隔離家中接出來,緊急送往市婦幼保健院就醫。凌晨1時許,患者在醫院完成檢查后,她又安排出租車將余女士安全送回家。事后,她又開始忙著填寫密接人員、次密接人員表格,一直到凌晨3時。
韓瑞的抗疫小故事
羅婆婆今年80歲,與老伴一起居住在市五中還建樓。自實行區域靜態管理以來,羅婆婆家中的蔬菜、水果等物資陸續告罄。但由于自己手頭既沒有儲備現金,又不會手機操作,且孩子也不在身邊,無法購買生活必需品。韓瑞了解情況后,為老人代購了100多元的生活物資,并囑咐老人只要有需要,可以隨時聯系她。韓瑞負責聯系多個老舊小區,類似小事時有發生,她自己都記不清楚為居民墊付了多少錢。
徐思鵬的抗疫小故事
4月18日,徐思鵬接到居民反饋,熊家巷37號房產解困樓一單元東戶,接地排污管網突然爆裂,污穢物滿地都是,氣味異常難聞。現場核實后,他迅速安排志愿者清理路面污穢物。管網安裝在日常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但在疫情期間卻是異常復雜。徐思鵬多方協調,先找來兩名市政管網安裝的志愿者,緊接著又花兩個多小時,找到一家管網型號相符的五金店,隨后又協調安裝所需的腳手架,忙活了大半天,才徹底解決房產解困樓接地管網的排污問題。
程海霞的抗疫小故事
劉爹爹,今年63歲,家住洋瀾湖Ⅰ號小區,平時吃住在兒子位于濱湖西路海堰廣場的汽車修理店。4月13日,氣溫驟降至12度,晚上7時許,劉爹爹微信向程海霞求助。由于程海霞負責的小區出現多例密接人員需要轉運,當天異常忙碌,一直到晚上12時才回家。此時,才看到劉爹爹的求助信息,程海霞立馬趕至洋瀾湖Ⅰ號小區,幫劉爹爹拿急需的衣物和日用品,然后折返海堰廣場為他送去。再次回到家中,已是凌晨1時許。
世上從來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策劃:夏雙文、王焱堯
執行:饒黎、吳盈珊
攝影:夏彤、江帆、楊洋
設計: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