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實習記者 陳晨 通訊員 建平 春紅 程雋)重走紅色之路,傳承紅色基因。日前,走進湖北省通城縣塘湖鎮荻田村,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紅色氣息,慕名而來瞻仰烈士紀念碑、向烈士敬獻花圈的人絡繹不絕。
近年來,通城縣因村制宜,以“黨建+文化”為引領,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促進了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點燃文化引擎 激活自治活力
“平時在學校也會學書法,但是不經常練,今天謝謝叔叔阿姨教我書法,書法對我以后寫字也有很大的幫助?!丙準墟傷準写鍖W生盧蘊哲開心地說道。
20日上午8時許,筆者來到麥市村黨群服務中心——學生的“第二課堂”,只見“紅馬甲”志愿者們正在給孩子們講寫字繪畫的坐姿、執筆手勢,手把手地教書寫,孩子們在練習紙上一筆一劃臨摹。不一會兒,一幅幅“作品”躍然紙上。
今年來,麥市村以鄉風文明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群眾點單、組織派單、黨員志愿者接單”運行模式,按照有場所、有隊伍、有內容、有課程、有師資“五有”標準建設黨建引領鄉村文化實踐點。
“就是想借這樣的機會讓鄉村的孩子多接觸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華文化傳統不能丟了。”黨員志愿者王奇向記者介紹。
據悉,該村組建了98人的志愿者隊伍,每周都會到實踐點服務,現已開展公益課程6期,參與150余人次,并計劃增設手工廚藝、種養殖技術等課程,覆蓋到更廣的人群。該村還建立積分制確保活動延續下去。
文化引擎被點燃了,“志愿有我、服務大家”的文明鄉風浸潤著這個樸實的村莊,逐步向全縣各村擴散。
傳承紅色基因 創新治理格局
“我特意帶孫子到秋收暴動紀念館等紅色打卡地走一遍,為的是讓他銘記自己出生在這片紅色沃土上,要賡續紅色血脈,傳承好紅色精神?!弊孀孑呡吷钤谳短锎宓耐衾舷壬f。
近年來,塘湖黨委政府探索紅色村莊發展模式,以黃袍山紅色資源為依托,以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為抓手,以荻田村為核心組建聯合黨委,將周邊村莊紅色資源串成一線,打造聞名湘鄂贛三省的“紅色小鎮”。
在聯合黨委帶動下,新建“紅色講堂”和文化長廊,推出“五個一”精品旅游線路,帶動當地發展農家樂、民宿店、特產店80余家,村民人均增收1.4萬元,村集體收入達11萬余元,打造出一條“紅色旅游+特色農業”的發展鏈條。
“作為革命后代,大家都感到很自豪,發誓一定會把紅色精神代代傳,建設和美山村”荻田村黨支部書記李順來表示。
近年來,荻田村先后被評為“湖北省旅游名村”、“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國家森林鄉村”,并被納入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2021年累計接待黨政機關、社會團體600余個,游客16萬余人次,紅色名片不僅越擦越響亮,還激活了旅游經濟,村民文化認同感、歸屬感顯著提升。
弘揚古瑤文化 書寫致富篇章
“左拍拍,右拍拍……”每當放學或放假,在通城縣內沖瑤族村遙望千年廣場,總能看到一群頭裹靛青布巾、身穿色彩斑斕的瑤族盛裝的青少年,在悠揚聲高亢的音樂聲中跳著《瑤鄉拍打舞》。
“古瑤文化的精髓,就是勤勞、自強、互助、友愛,我們作為他們的后代,誓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建設好美麗山村”支部書記胡金文介紹說。
近年來,內沖瑤族村集約資源,科學定位,以“瑤望千年,藥韻楚天”為主題,以“一軸兩環三片”布局,發掘內沖古瑤文化底蘊,促進文化提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打造“中華古瑤第一村”,建設具有濃厚文化和人文精髓的傳統村落。
在古瑤文化的熏陶下,全村不等不靠,2016年在全縣率先實現脫貧出列。
年輕黨員胡有志帶頭致富,返鄉創辦瑤鄉人家、瑤媳婦酒店,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脫貧戶投入到餐飲住宿農家樂、土特產銷售、民俗表演等旅游業態中,年營業額達到50余萬元。本村年青村民胡宜強在其帶動下返鄉創業,專業發展畜禽養殖業,2021年養殖黑山羊60只、“兩頭烏”肉豬63頭、雞鴨近200只,年銷售畜禽收入近6萬元。
依托“中華古瑤第一村”旅游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該村與雋達旅游公司達成相關協議,實現村級固定資產出租、景區門票分紅、承接外包業務等多方面創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