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陸緣
攝影記者 鄒斌
通訊員 黃婷婷 張峻笠 梁瓊
實習生 陳辰
谷雨(4月21日)清晨,清江河畔、旗峰山腳下的恩施市新塘鄉民族初級中學書聲瑯瑯,和著早起的鳥聲,奏響一曲悅耳的交響樂。
校園外,晨霧縹緲化作云海繞過遠處高峰旗峰山和筆架山,向著清江河傾瀉而下,云霧繚繞間,富硒茶園里剛吐露的新芽上泛起一層薄薄水霧,一派生機勃勃氣象。
校長李維巖在校園里仿蘇聯校舍前踱步,心里在謀劃著將這幾排建于1956年的閑置建筑改造成東鄉民族文化陳列館。
恩施東鄉,是當地民間的一種說法,是將恩施市三岔、新塘、紅土、沙地等鄉泛稱為“東鄉”。而新塘鄉歷來就是東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有“東鄉明珠”美譽。
雖然距離恩施城區有70余公里,但這里自古崇文重教,文化底蘊濃厚。新塘鄉清代中期新塘科甲鼎盛,實屬罕見,境內有荊國公王觀興校場壩練兵遺址、白蓮教覃家耀旗峰山插旗傳說,有卷簾洞劉宗武棲身的歷史故事。
航拍新塘鄉民族初級中學
在這顆明珠上,還鑲嵌著新塘鄉民族初級中學的前身、東鄉文化搖籃——恩施三中,學校建于1956年,原校舍是仿造蘇聯風格建筑,呈“工”字形,曾是東鄉地區唯一的一所高級中學。
校園依山勢而建,分上中下三級,分為教學區、運動區和寢室區,讓數萬深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隨著地區經濟發展等因素,恩施三中在上世紀90年代末結束了歷史使命,改為新塘鄉民族初級中學。秉承深厚的學校底蘊,學校成績長期位列恩施市農村地區學校前列。
呈“工”字形的仿蘇式建筑
“學校成績我不擔心,我希望其他方面也領先他校。”李維巖說道。他自擔任學校常務副校長以來,如何把獨特的仿蘇建筑更好地利用起來,成為他埋在心中的一件大事。“目前,這些仿蘇建筑閑置著,很可惜。”李維巖想把它們改造成“東鄉民族文化陳列館”,展示民族文化、農耕文化。作為歷史老師,在他看來,這項具有傳承意義的工程是一件極為有意義的大事。
最近,李維巖看到了曙光。去年以來,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對口幫扶恩施市,在東湖高新區社會事務局和恩施市鄉村振興局的牽頭統籌下,立足“恩施所需、光谷所能”,兩地各部門深度互訪互動,推進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受益于省內區域協作,新塘鄉民族初級中學等四所學校作為首批恩施市幫扶學校與光谷四所中小學進行結對交流。
“這本身就有傳承意義。”李維巖說,他相信在各級政府幫助和區域協作機制幫扶下,“東鄉民族文化陳列館”會很快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