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遙遠的西北捷報頻傳,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九部抓總研制的某型號,在兩次實物競標試驗中圓滿成功。
“我們以實際行動踐行‘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神圣使命。”4月21日,第七個中國航天日前夕,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總設計師、科技委副主任胡勝云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專訪時表示。
胡勝云多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近兩年,胡勝云擔任總師的幾個新型號相繼試驗成功,連戰連捷。近日,胡勝云獲得“航天科工集團2021年度航天報國杰出貢獻獎”,他帶領的項目團隊獲得“航天科工2021年度航天報國英才獎(團隊)”。
關鍵傳感器成本降低50%,試驗準備時間縮短4倍
“每一次大型試驗,只要胡總在,大伙就覺得心安,對成功充滿信心。”主任設計師鐘志文說。
航天工程是系統工程,一丁點失誤都可能導致整個試驗失敗。作為型號總師,胡勝云對型號里的事、團隊里的人了如指掌,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洞若觀火。
“一次型號成功不代表型號就成熟了,要常懷敬畏之心,把責任感、使命感轉化成踏踏實實的行動,以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把技術吃透,才能確保次次成功。”胡勝云說。
在他的團隊里,大家都有一股“想干、能干、干成”的精氣神。
“胡總了解各分系統,有很強的總體把控能力,會通過總體方案的優化,讓各分系統都穩定可靠地運行,從而實現總體最佳。”鐘志文說。
大家眼中的胡勝云,在關鍵問題上敢于決策,給人大刀闊斧的利落感。
“只有理論上的清醒,加上對技術的十足把握,才能做到決策上堅定。”胡勝云說,要實現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主要是靠技術創新,產品的高質量和低成本代表的是技術高水平。
在某型以低成本、高可靠為顯著優勢的型號里,正是依靠多項關鍵技術的創新,才實現技術方案的設計。
副主任設計師羅偉介紹,該型號運用了某種新算法,通過對多傳感器數據的信息融合,將其中一項關鍵傳感器的成本降低了50%,將試驗準備時間縮短了4倍,相比傳統算法將精度提高了近4倍。
在胡勝云的帶隊下,團隊奮力攻關,該型號實現了某關鍵部件從組裝到一體化的飛躍,將產品成本降低40%,且大大提升了該部件運行的可靠性。
10天左右,團隊完成50余輪試驗
創新意味著挑戰和風險,從方案設計到工程成功,必須有效識別并控制風險。
對于怎么識別和控制好風險,胡勝云說:“要小心求證,講科學,靠試驗過程和數據說話。”
2021年8月,在某型號方案論證的過程中,為了適應嚴酷的工作環境,以及低成本的需求,基于前期預先研究的成果,團隊決定對某關鍵部件采用一體化方案。
一體化將帶來機器化、無人化、少界面、高可靠、低成本等多方面的優勢,然而,方案怎樣實現?這是一片無人區,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
“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多,要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從方案設計到成品交付,期間還要完成各種單項試驗。”胡勝云說。
在胡勝云的帶領下,大家按照時間節點倒排計劃。
首先完成原材料的篩選,從10多種材料中,根據性能指標參數,選出三種,然后進行零部件驗證。在10天左右的時間里,團隊完成50余輪試驗。
接著制備工藝件,對各部件使用性能、承載和密封能力進行測試。一切順利,兩個正式產品提前交付總裝。
然而,一天下午4點多,設計師接到工廠電話,說在檢驗的過程中,發現一個產品出現裂紋。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要進行試驗了。胡勝云迅速冷靜判斷:技術方案應該不會有問題,是不是工藝流程上出了問題?
副主任設計師王亞洲帶著項目組同事,立刻去工廠查看整個工藝流程記錄。經過一個通宵的緊張排查,發現出問題的產品與前期試驗的產品相比,在某道工藝一致性上存在差異。
團隊立即緊急細化工藝文件,將已交付的產品返廠,投產新產品多線并行,終于趕在節點前順利交付。
“干航天事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干好干成了才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湖北父老鄉親的期盼。”胡勝云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通訊員 李小丹實習生吳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