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普仁醫院神經外科成功運用神經調控技術實施植物人促醒手術 通訊員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黃濤 通訊員 尹茜)“患者因為特重型顱腦損傷,持續昏迷已有四個月,我們給他做了整體的評估,現在處于微小意識狀態。”在武漢市普仁醫院昏迷促醒神經調控中心,楊學主任醫師在給一位患者的家屬做著這樣的溝通,這位患者叫王蘇(化名),是一位31歲男性,因特重型顱腦損傷昏迷四月余。
“植物人其實是意識被鎖在身體里的人”
“植物人”在醫學上有一個更為人性化的名詞叫做“慢性意識障礙”,而對于常年從事意識障礙昏迷促醒的醫務工作者來說,他們對于“植物人”還有一個更為親切的表述,叫做“意識被鎖在身體里的人”。
“具體來講,植物人是指各種嚴重腦損傷導致的意識喪失狀態的人。”楊學介紹,近些年來,隨著臨床救治能力的提高,神經急危重癥患者死亡率明顯下降,但意識障礙患者數量不斷增多。我國保守估計有50-100萬此類患者,目前缺乏綜合系統規范的治療方式,盡快加速與提高意識障礙患者的功能恢復成為亟待解決的臨床問題之一。
武漢市普仁醫院昏迷促醒神經調控中心面向俗稱“植物人”的意識障礙患者,運用神經調控、腦機接口等技術最大限度實現患者意識恢復以及神經功能改善。“經過我們的評估,王蘇是一個微小意識狀態,也就是說他腦部的意識是微清醒狀態,經過后期的治療是有可能完全蘇醒過來的。”楊學介紹,醫院建議嘗試一下手術治療,通過促醒手術來促進患者醒過來。
“植物人其實不是我們常規意義上理解的1和0、醒和睡的關系,以前大家會認為,要不就是醒的,要不就是植物人。”楊學解釋,植物人實際上也分病情的輕重。“有的其實已經非常接近清醒的狀態,有的可能昏迷的程度更深,我們這里就是分出來,誰還有蘇醒的希望。”
而在這個病區,醫護人員根據功能性磁共振技術、量化腦電圖技術,可以更為精準的告訴患者家屬,患者的腦內部是不是在活動。“依據現有的技術,我們現在將植物人分為兩個等級,植物狀態和微意識狀態,如果判斷是微意識狀態,就會進行手術促醒治療”。臨床上,對微意識狀態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是有意義的,患者能得到恢復,而植物人狀態,也就是昏迷較深的病人,現有的手段對其的治療是無效的。
“有時候放棄,就意味著失去了很多機會”
楊學在跟王蘇家屬溝通的時候說:“現在很幸運,經過我們的評估,他具備了繼續治療的條件,不過手術也是對部分病人有效,基本上有30%的成功率。至于你們做什么選擇,可以考慮一下,有的人,走在這就沒路了,但是你們還有這一條路可以試一下。”
對于這一條“可以試一下”的路,王蘇的家人起初也有很多疑惑,手術如何做?刺激電極安裝在什么部位?電極多大?是微創手術嗎...等等,這些問題也表現出了家屬的擔憂。當家屬了解到促醒手術是微創手術,電極體積微小,直接刺激神經傳導通路的相關靶點,能夠喚醒患者沉睡的大腦,家屬毅然決定選擇手術。王蘇目前已逐漸恢復意識,并且能夠在醫生的指令下做簡單動作。楊學介紹:“通常術后蘇醒到逐漸好轉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
記者了解到,武漢市普仁醫院昏迷促醒神經調控中心主要收治70歲以下,慢性意識障礙超過4周,生命體征穩定,經高壓氧及常規康復效果不明顯,意識水平達到微意識狀態的患者;不包括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茲海默等)或消耗性疾病(腫瘤、惡病質)導致的昏迷等類型的患者。
“有時候,我們很感激這些不想放棄的家屬,因為不放棄,才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楊學說到,“我們也是想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因為急救和重癥醫學的快速發展,現在死亡的病人越來越少,昏迷的病人在逐步增多,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更多的昏迷病人能夠蘇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