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通訊員喻登科)4月24日,記者從武漢市交通學校獲悉,該校校友蔡江訊畢業5年間,通過技能高考考入武漢華夏理工學院,“二戰”考研被吉林大學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學院錄取,走出了從中職生到雙一流高校碩士生的“逆襲”之路。
蔡江訊老家在孝感,父母在漢做小生意,作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他從小就體會到父母的艱辛。
2014年,17歲的蔡江訊考入武漢市交通學校學汽車專業就讀,為了補貼生活,在高一和高二時,他利用雙休和節假日打工,在硚口區一家餐飲企業端盤子、發傳單。從學校到打工點,光是車程,來回一趟就要4個小時,每天有90塊錢的收入。這筆錢加上學校每年的中職生國家補貼2000元,讓他在中職的三年實現了自食其力。
打工過程并非只有金錢上的收獲,通過和主管的交流,他更明確了未來的規劃——上大學。
“主管是大專生,工作十年,靠自己買了房和車,還有公司分紅,他鼓勵我進一步升學。”蔡江訊說,這是他當時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高三時,他選擇備戰技能高考,還和6名同學組成了“學習互助組”。
很快,他就遇到了難題。按照當時的政策,技能高考并未開設汽車類方向,蔡江訊只能臨時轉學鉗工,此外,他的數學科目底子薄,要實現升學,必須下苦工。
為了幫助學生,學校老師犧牲休息時間,給他們“開小灶”。技能高考前的寒假,蔡江訊手上有兩把鑰匙,一把是實訓室的,一把是教室的。白天,實訓教師喻漢芳指導鉗工實操,晚上,數學老師董源平給學生補數學,這樣的無償補習持續了20多天。
最后,6人學習小組中,有4人考上了高職,蔡江訊和另一個同學考上了本科。
進入大學后,由于《機械原理》、《工程制圖》等一系列的專業課蔡江訊在中職階段就接觸過,他比普高考入大學的同學上手快、學得好,良好的學習反饋也讓他越學越有動力,專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二級考試都是一次過,參加數學建模大賽獲得省二等獎,還申報了專利。
大三時,他決定考研,但是一戰失利了。這期間,武漢市交通學校數學老師董源平組織了一次學生聚會,席間,他鼓勵蔡江訊不要放棄考研的夢想,“再努力一次,也許就成功了!”
聚會后,大家組建群聊,群名就叫“董老師的學生”,分享生活動態,在學習上相互監督、激勵。經過又一年的苦讀,蔡江訊最終被吉林大學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學院錄取。
“蔡江訊二戰考上吉大的研究生的消息發出,群里就沸騰了!”董源平說,平常上課時,老師們用優秀學生的案例激勵學生勇敢追夢,現在,蔡江訊從“追夢人”,成了學弟學妹的“造夢人”。
蔡江訊至今都保存著武漢市交通學校的學生卡,這張已模糊不清的學生卡,承載著他8年的青蔥歲月,更是他無悔的奮斗記憶。
“親身經歷告訴了大家,決定明天成就的不是昨天,而是每一個奮斗的今天。越努力,越幸運!未來有無限可能!”蔡江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