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的生產工具
王瓊介紹自家產品
車間里腌制的大桶咸菜
馬灌電商中心
“毛媽媽土特產”招牌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劉毅 周浩
重慶市忠縣馬灌鎮白高村,一個小作坊引發了一場情與法的思考。
因為賣出150碗扣碗類熟肉產品,沒有標注產品相關信息,白高村的王瓊被買家邵先生以制售“三無產品”為由告上法庭,法院二審判決王瓊退還4500元貨款并給予邵先生10倍賠償,共計約5萬元(極目新聞近日連續報道)。
昨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大山深處的白高村,探訪漩渦里的“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
“了不起的農村人”
一座名為“馬灌電商中心”的小樓,坐落在大山深處的重慶市忠縣馬灌鎮高速路口。
“電商中心集電商平臺、物流集散、直播服務三位一體,村集體成立公司負責運營管理。擁有超過50萬粉絲的電商主播2名,150平方米展銷大廳上架全鎮及縣內名優農特產品60余種。全鎮電子商務人才超過200人,多次直播帶貨使特色農副產品遠銷國內外,2020年,全鎮線上線下銷售額超過2000萬元?!彪娚讨行拈T口的宣傳欄上,充滿驕傲地介紹。展廳里的柜臺上,有當地各家電商的樣品。
“毛媽媽”的產品也擺放在柜臺,各式風味豆豉、泡菜的包裝印刷規范。售貨員介紹,很多人經高速路過鎮上的時候,會買“毛媽媽”家的產品,銷量還不錯。
不遠處的馬灌鎮白高村,天氣有些陰沉。山間的風雨說來就來,剛剛還微風徐徐,突然間就大雨驟至。雨點打在毛淑娟家的塑料雨棚上噼啪作響,蓋過了這位66歲老太太的說話聲。
她就是“毛媽媽”,和老伴、兒子、兒媳一起經營“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制作銷售扣肉、咸菜、渣海椒、麥醬、風味豆豉等特產。兒媳王瓊是經營部投資人。
毛淑娟家門前的路口,豎著一塊“毛媽媽土特產”招牌,上面寫著“傳承農村美食,我們是了不起的農村人”。經營部進門處的簡介中寫道:“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擁有完整的產品生產、互聯網銷售、客服等體系,是一家具備優秀電商經營理念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毛媽媽采用傳統手藝加工生產13種具有鮮明忠縣特色的農副產品,通過電商銷售模式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毛淑娟家的經營部開辦了5個年頭,在當地小有名氣,王瓊的名字也曾見諸報端。
2020年,《忠州日報》發表文章《“毛媽媽”的老味道這樣飄出了山》,對“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的發展情況進行報道。報道介紹,2017年事業起步階段,面臨招工難、缺少設備和生產場地等問題,王瓊和丈夫動腦筋逐一解決。缺人手,全家老少齊上陣,老人指導手藝,年輕人開設網店擴大銷路;缺設備,一家人大量收購老壇子,實惠又環保;缺生產場地,就把閑置房屋改造成生產車間;曾因天氣太熱出現爆瓶,夫妻倆不斷鉆研,改進技術。通過不斷發展,“毛媽媽”傳統產品2019年的年產量達30噸,年銷售10余噸50余萬元,利潤25萬余元,其中電商上行銷售額35萬余元。通過務工、收購農產品等方式,還帶動了20余名貧困戶脫貧致富。
2萬元開始創業
王瓊今年39歲。在回家和公婆、丈夫開作坊前,她做過加油工、干洗店員、銷售員,還開過修腳店。毛淑娟評價她能吃苦、能干、孝順。
這些品質,或許與王瓊的經歷有關。她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她出生在忠縣隔壁的墊江縣,早年家中窮困,她14歲就外出打工。剛開始,她到重慶的加油站做加油員,月工資200元。有一次,她給一輛車加錯油品,賠了300元,算下來,這次打工3個月,她只掙了300元。
“回家后,我最開始賣咸菜,那是真的‘三無產品’?!蓖醐偞蛉さ馈9牌抛龅南滩耸趾贸?,每年要做上百斤。2016年,她偶然把家中咸菜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很多好友表示要購買。當時她還在忠縣縣城開修腳店,于是順便在店里賣咸菜,12元一斤,每斤利潤三四元。丈夫晚上打工回來,也會騎著摩托車四處送咸菜。
王瓊說,起初的顧客都是熟人或者微信好友。那時賣咸菜,用塑料袋一裝,沒有生產日期、產品名稱等。店里的咸菜賣完了,公公就用背簍背上家里的咸菜,坐50公里的班車送到縣城。
“農歷九月下種,臘月采收,還要晾曬、腌制,幾個月咸菜才算做好。”說起做咸菜的過程,毛淑娟老兩口一點都不覺得輕松。
2017年年中,王瓊關了修腳店,和丈夫、孩子一起回村。孩子戶口在村里,上學必須就近,她和丈夫不想孩子成為留守兒童,而公公婆婆年齡大了,也需要照顧。王瓊表示,她喜歡農村生活,也喜歡農村的土特產,她想傳承公公婆婆的手藝,因此回村之后開始創業。創業之初,她和丈夫只有2萬元積蓄。所有的泡菜壇子,都是收購人家家里的二手貨,回家之后清洗、消毒再使用。她覺得只要憑良心做事,就一定會做得好。
“那段時間真的累。記得做麥醬的時候,早上四五點鐘就起床,深夜一家人才休息,連上小學的兒子也幫著大人打包?!蓖醐偦貞?。
記者在毛淑娟家中看到,兩位老人和孫子住在30年的老宅里。她的老伴介紹,為了開辦作坊,家中借了20萬元低息貸款建起新房子,一樓做倉庫,二樓其中一間住人,其余的房間用于生產。這些錢,全家還了好幾年才還清。
記者看到,二樓平臺擺放著空腌菜缸、成捆的土瓷碗等,車間里有幾大桶正在腌制的咸菜。車間里的幾臺冰柜上貼著紙條,寫著里面存放的粉蒸肉、咸菜燒白、喜沙扣肉等產品的名稱、生產日期等。
150碗熟肉之爭
引發廣泛關注的官司,源于去年7月的一筆生意。
王瓊介紹,去年7月,邵興向她訂購150碗扣碗類產品,說是單位團購。這是一筆大生意,她很高興。因為是現做現賣,她讓對方等了幾天。150碗扣碗做好后,她用真空包裝發貨,包裝上沒有任何標識,因此給她家引來巨大的麻煩。
邵興在起訴書中稱,他在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開設的微店上購買了一批食品,其中包含粉蒸肉、燒白(即扣肉)、風味豆豉回鍋肉各50碗,合計150碗,每碗折后單價30元,支付時使用了微店現金紅包0.84元,共計花費4499.16元。商品收貨地址為重慶市合川區南津街道某酒店前臺,收貨人是邵興。該商品用于贈送親友食用,朋友收到后反饋,商品有點像三無食品。經過仔細查驗發現,該食品包裝沒有標注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廠家、廠家聯系方式、配料表、SC號等基本內容,屬于三無食品。而商家作為銷售者,未盡合理的審查義務,導致三無食品在市場上流通。請求判令經營部退還原告貨款4499.16元,并賠償44991.6元,合計49490.76元。
這起產品責任糾紛案,在去年11月18日有了一審結果。重慶市合川區法院審理認為,這些無產品名稱、生產時間、生產經營者名稱和地址、保質期等標識的食品,屬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對于邵興要求被告退還貨款4499.16元的訴訟請求,該院依法予以支持。
此外,該案被告明知自己生產經營的粉蒸肉、燒白、風味豆豉回鍋肉應當進行標識,但未標識并出售,屬于生產和經營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故對于原告邵興要求被告支付價款10倍即44991.6元的賠償金,該院也予以支持。
一審宣判后,毛淑娟一家不服,上訴至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今年4月7日,該院做出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我們辦理了各種證照,怎么會被認定產品是三無產品呢?”王瓊說。她拿出經營部辦理的營業執照、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證、食品經營許可證等證件,攤在桌子上向記者展示。
未止的風波
雖然兩級法院已經作出判決,但買賣雙方仍舊堅持各自的觀點,并開始隔空喊話。
今年4月17日,王瓊發布視頻,稱被職業打假人敲詐,且她家的產品屬于散裝食品,不是三無產品,所有證件和手續齊全。此后,她又接連發聲,表示要用法律武器維權。
此前接受極目新聞采訪時,王瓊表示,邵興幾年前就“盯”上她了,扣碗肉一開始買3碗,還說好吃,后來一次買150碗,然后直接到法院起訴。加上邵興此前有過多起類似案例,她懷疑對方是職業打假人。
對此,買家邵興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他說,毛媽媽土特產店并非第一次出售“三無產品”,食品也沒有經過檢測合格。他的目標首先是促進《食品安全法》的普及,不愿在道德層面討論自己的行為,只要合法就行。
事件當事雙方的觀點,在網絡引起廣泛討論,輿論的漩渦至今仍未消散。22日晚,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就此事發布情況通報,表示當事人若對二審判決不服,可申請再審。
王瓊的代理律師告訴記者,他們近日提交再審申請。
23日晚,邵興聯系媒體,稱掌握了新的證據,指控王瓊并非媒體上哭訴的“普通農民”,其背后有注冊資金100萬元的食品公司,并發展了200多名下線微商,“涉嫌傳銷”。
近日,一位重慶市民反映,判決書上邵興的地址為重慶市江北區某小區E1-11-1,那是她家的地址。她質疑邵興造假,此事對她的生活造成了困擾。
昨日,記者聯系邵興。他表示,他已關注到此事。去年他曾租住在該小區E1樓棟的另一套房子里,起訴時,他擔心被告對自己有不利的行為,所以故意填了另一樓層。他故意填錯樓層的確不對,他也不認識那套房屋的業主。對于此事對該業主造成的影響,他表示道歉。他咨詢過法官,如果此事引發網友對該業主的網暴,他將承擔法律責任。
白高村多位村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知道毛媽媽土特產經營部,也認識王瓊一家人,但對于這場風波,他們不愿談及。
馬灌鎮政府一名工作人員透露,該鎮有關部門已經介入此事,希望通過協調方式妥善處理。
(王瓊、邵興、毛淑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