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關前裕
通訊員 盧楠林 施橋員
今年以來,房縣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發展突圍,依托發展優勢,塑造鄉村“形、實、魂”,奮力走出一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之路。
建強組織筑堡壘,塑造鄉村之“形”
昔日,塘埂村是全縣出了名的軟弱渙散村,村集體經濟薄弱、信訪問題頻發,據村民介紹,有過2年更換4個村書記的“歷史記錄”。
雁飛千里靠頭雁,船載萬金靠舵手。為解決塘埂村這個“愁心事”,土城鎮黨委借助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集中整頓和村“兩委”換屆的“東風”,重新“排兵布陣”:一方面,動員群眾評價好、帶頭能力強的原村書記王強回村競選;另一方面,極力推薦已經培養成熟、責任心強、積極性高的年輕干部,為塘埂村注入了大量的“新鮮血液”。
如今,走進四月的塘埂村,誰也不會把塘埂村與“軟弱渙散”“信訪問題頻發”等標簽聯系到一起。地栽木耳基地的村民們正緊張有序地搬運菌袋,虎杖育苗基地長勢喜人;新建茶園和老舊茶園改造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山羊規?;B殖基地雛形已現,塘埂村的產業發展正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黨建引領產業強 充盈鄉村之“實”
“村集體經濟薄弱,一些群眾急難愁盼的公益性小微項目都無法如期實施,這讓我們村干部很沒有底氣。”塘埂村一名村干部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為了讓村集體的“錢袋子”鼓起來,塘埂村“兩委”立足資源優勢,多措并舉探索致富增收的新路子:因地制宜,依托鄰村地栽木耳輻射效應,發展地栽木耳80畝;搶抓縣“七大產業鏈”發展機遇,新建茶園400畝,改造老舊茶園88畝;大力引進市場主體,種植中藥材200余畝;鼓勵村民發展傳統種種植、養殖業,種植煙葉200畝,養殖山羊2000余只。通過一系列的產業發展,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空殼的困境,也讓村民看到了村“兩委”干事創業的決心,看到了致富增收的希望。
“兩年前,村里路上的垃圾都沒人管;如今,連大喇叭都不用,村民就‘自告奮勇’來干活?!碧凉〈妩h支部書記王強高興地說。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軟弱渙散到凝心聚力,塘埂村依托基層黨的建設,聚焦鄉村振興戰略,抓班子興產業,探索出黨建引領下農村發展的新路子,實現完美蝶變。
黨建引領文化興 鑄牢鄉村之“魂”
村子面貌要改變,不依靠群眾可不行。王強知道,要改變村子的面貌,就必須要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要帶好頭、當好表率,帶動群眾共同參與。
為此,塘埂村立足群眾需求,積極整合黨員、志愿服務者等資源力量,組織開展各色各樣的文化活動,以文化感染群眾,以活動凝聚力量。
出臺《培育人情新風促進鄉風文明管理辦法》,明確黨員干部、公職人員、村級干部等11類群體責任,對“由誰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達到什么效果”等作出明確、具體、可操作的規定。近年來,該村在上級支持下投入50多萬元,建成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開設農家書屋,并收納各類型圖書3200多冊,成立農民文藝團1支,依托鄉村大舞臺,舉辦各類文藝演出20多場,舉辦群眾性賽事活動2次,開展各類演出40余場次,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總結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鄉村文化建設體系,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塘埂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日益加強和完善,不僅提升了黨建文化的戰斗力,而且為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展現才藝、實現夢想提供了平臺,讓群眾享受到了文化帶來的幸福感、快樂感和實惠感,在房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彰顯了黨建文化的紅色自信、內涵自信和活力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