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安(湖北)紙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忙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吳堅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陳崢嶸 饒嵩
在孝南紙品行業,提到劉亞剛幾乎無人不知,憑借一手造紙絕活兒,助力“包裝用紙巨頭”金鳳凰公司走向產業高速發展期。
劉亞剛是“中華紙業工”的代表人物。“中華紙業工”是孝感市人社部門認定、獨具特色的勞務品牌之一,從業者達10317人。
孝南區是中國造紙協會唯一授牌的“中國生活用紙生產基地”,這里聚集恒安、維達、金紅葉、中順等紙品及關聯企業60余家,生活用紙產能、產值、產品市場占有率均為全國第一,被譽為“中華紙都”。
龐大的產業集群,不只需要從事簡單勞動的產業工人,更需要掌握技能的技術人才。
金鳳凰公司,華中地區最大的包裝用紙企業之一,主要生產低定量瓦楞紙。以往的老式生產車間,只需要工人進行簡單操作即可,2016年,公司新引進高度智能化的紙品生產線,電氣化設備的操作和維護管理能力成為紙業工人的基本技能。
劉亞剛從事造紙工作近20年,他從一個普通的技術工人,一步步成長為金鳳凰公司的執行總經理。在公司二期改造升級和三期擴建的過程中,劉亞剛通過工藝優化、設備改良和技術攻關,將紙機車速從每分鐘500米提高到900米,日產量由580噸提升到現在的800噸,實現了改擴建后的既定產能計劃。
在劉亞剛的帶領下,一批紙業技術工人迅速成長。他們成立工作室,聚焦企業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技術革新,創造節能降耗、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科研成果數十項。據初步估算,工作室參與和負責的課題研究成果累計創造經濟效益上千萬元。
2021年9月,孝南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對“劉亞剛工作室”認定掛牌。工作室成為孝南紙業的“技術金招牌”,在維達、恒安等紙品企業,先后成立“馬中德工作室”“代方正工作室”,以“師徒制”培養人才。
紙業工早期靠“傳幫帶”等方式發展壯大,后期還需要政策扶持和規劃引導。針對紙企招工,孝南區人社部門每年派出若干“招聘小分隊”,到省內省外網羅制漿造紙專業學生和技術工人,近8年來,累計為紙品衛品產業招聘勞動力2萬余人。
據孝南區人社局負責人介紹,新員工統一參加基礎培訓后,被分配到企業生產車間進行實操訓練,在一對一的幫帶下,新員工能夠較快掌握生產布局和工藝流程。
李星是一名高職生,來維達2年多以來,每天晚上,習慣性在手機上點開孝感職培云平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紙業電教課程觀看學習。他告訴記者,課程學習完畢后,參加線下結業考試,合格者可取得“中華紙業工”證書。
據了解,在孝南,凡取得“中華紙業工”證書的工人,會被紙品企業爭搶著要,年人均勞務收入最少8.5萬元,遠遠超過當地人均年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