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萬清(右)做客湖北日報企業家全媒體縱橫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甘瑤 李巧愛
在推進長江大保護中,它不惜損失3.5億元,率先關停子公司田田化工;
在疫情防控最吃緊時,它全力復工復產,開足馬力為全國春耕備耕保供;
在科技創新路上,它勇攀行業高峰,建成全省首個5G智能化工廠;
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三寧化工”),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這家位于枝江姚家港化工園的化工領軍企業,從生產化肥起家,向煤化工突破,再向石油化工、精細磷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進軍,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2021年,三寧化工完成銷售收入177.8億元,同比增長45.2%。
4月22日,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萬清做客湖北日報5G演播室,暢談踐行“美麗化工”之路。
企業名片
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69年,前身系枝江縣化肥廠,位于枝江市姚家港循環經濟產業園。
三寧化工現有固定資產218億元,2021年完成銷售收入177.8億元,同比增長45.2%;實現利潤24.3億元,同比翻番。
三寧化工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化肥十強企業、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2020年在湖北民營企業100強中名列第29位,湖北制造業企業100強名列第12位,“三寧商標”為中國馳名商標。
該公司通過“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三體系認證,在低壓甲醇、型煤造氣、硫磺制酸、精制磷酸、己內酰胺等方面擁有核心技術。
精彩語錄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呵護清潔美麗長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資源是老祖宗留下的,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我們要好好保護、充分利用。
核心技術等不來、買不來,必須靠企業自主創新。
像投資固定資產一樣,投資科技研發,吸引高層次人才。
關廠!為碧水藍天讓路
“生在長江邊,長在長江邊,我們對長江母親河有著特殊感情。”訪談從長江大保護開始,李萬清現場講述田田化工的故事。
田田化工前身是宜昌化肥廠,曾因經營不善面臨破產。2009年,三寧化工收購田田化工,對其進行大刀闊斧改革和技術改造,企業起死回生。此后5年多時間,田田化工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7.4億元,年均利稅約2800萬元,一度成為三寧化工穩定的收入來源。
把環保挺在前面。回購7年間,田田化工用于技改和“三廢”治理的資金超2億元。環保部門監測結果顯示:其工業廢水、廢氣屬達標排放,固體廢物處置符合環保要求。
然而,一個現實問題擺在三寧化工面前:田田化工地處宜昌城區,距離長江不足一公里。企業該何去何從?“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三寧人沒有猶豫:關!企業發展為碧水藍天讓路!
這一刀下去,三寧化工損失不小。2017年12月,田田化工關停后,企業固定資產、停產停業等各方損失近3.5億元,還有498名員工等待安置。
搬,緊隨其后。2018年2月9日,三寧化工實施轉型搬遷,在姚家港化工園區投資100億元,高標準建設年產60萬噸乙二醇項目。這是當時湖北投資額最大的化工項目。
“現在回頭看,這條路走對了,我們還會堅定地走下去。”李萬清介紹,三寧化工已累計投資6億多元,對生產設施設備進行環保升級,讓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排放優于國家環保標準。
作為磷化工生產副產物,磷石膏綜合利用備受關注。近3年來,三寧化工投資約10億元,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打造行業最高標準的磷石膏資源庫,保證每年約200萬噸新增的磷石膏,在約3000畝的土地上堆存安全、環保。該公司正在與相關科研院校聯合開展科技攻關,為磷石膏資源化綜合利用尋找出路,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
智能工廠重塑生產流程
大到占地2000畝的廠區,小到幾厘米長的儀表,在三寧智慧園區數字孿生平臺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這是三寧化工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成果。“企業要像擁抱互聯網一樣,去擁抱數字化轉型。”李萬清說,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2021年3月,三寧化工5G智能工廠建成運營。這是全國首家5G+MEC(獨立組網)智能工廠,總投資10億元,歷時一年多建設。據介紹,該數字工廠涉及溫度、壓力、物位、流量、成份等參數的自動化智能裝備有3萬多臺,控制閥4000多個。同步,雙氧水裝置打造全流程智能控制,實現全國首個該裝置“黑屏操作”。
“智能工廠最大變化是重塑生產流程,崗位不再碎片化,都集成在一個智慧大腦中。”李萬清說,人員、設備、產品“萬物互聯”,確保管理的動態化、智能化和實時化。
在人員管理上,通過可穿戴設備可實時看到人員定位、身體狀況和所處環境狀況,為后方調度指揮、安排崗位、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在設備管理上,通過安裝5G檢測固定設施,減少傳統檢測設備需布設電線電纜的施工難度和成本支出,可以對長距傳輸管廊、高空高熱高壓高濕裝置、地下纜橋架通道等實時監測、同步報警;
在產品銷售上,通過“5G庫位”管理,適時掌握生產、庫存、運輸等情況,為銷售部門根據生產爭取訂單、按需發貨提供數據支持,保障生產、倉儲和外調產品有序流動。
工藝穩定、管控精細,帶來能耗降低、產品提質。據統計,這座智能工廠每年節能降耗2%左右,生產成本下降4000多萬元。
每年研發投入達3億元
“核心技術等不來、買不來,必須靠企業自主創新。”談及科技創新,李萬清感慨,“黨和政府從沒有像今天這么重視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企業立足市場、贏得市場的關鍵。三寧化工也從科技創新中嘗到甜頭。
己二腈是一種有機化合物,是當今化工行業主推的用作制造尼龍的中間體。李萬清介紹,長期以來,國外少數幾個國家控制著該產品全球供應量,價格高,需求量也不能保證。三寧化工組織技術人員成立攻關小組,開發了以己內酰胺為原料制備己二腈工藝,填補中國尼龍66上游原材料己二腈技術空白,打破完全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
近年來,三寧化工每年投入研發資金3億元、研發人員600余人、實施近30項科研項目,目前擁有自主研發有效專利523項、軟件著作權9項、科技成果88項,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4項;在煤氣化、合成氨、乙二醇、磷酸鹽、高端肥料、己內酰胺、環己酮、雙氧水及乙二醇等方面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高新技術產品占比60%以上。
“企業在枝江,研發在武漢。”李萬清介紹,三寧化工在武漢生物城建有三寧碳磷基研究院,專門跟蹤、研究與公司上下游產業鏈相關的前沿技術,從事產品、工藝路線、裝備等創新。
目前,三寧化工投資2000萬元,正與湖北大學生命科學院開展尼龍單體的綠色生物合成工藝技術研發。“該技術研發成功后,將對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在全球化工行業也是獨一份。”李萬清介紹,該公司還與北京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武漢大學、湖北大學、武漢工程大學等多所高校,展開技術創新合作。
“用創新促進行業技術進步,用科技力量打造美麗化工。”談及未來,李萬清表示不忘“化學讓生活更美好”初心,為人們提供更安全、更便利、更美好的生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