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文獻展現場。 (通訊員 匡敏 張東 欒璦林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韓曉玲 通訊員 匡敏
“在把生活外包的同時,我們的好奇心也一并被打包帶走了。可是,專業劃分乃人為界限,好奇心原本不分學科領域……”5月4日,在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該校水產學院大二學生毛霖參觀“與張衡和達·芬奇對話”科學與藝術主題文獻展時,展板上有一段話讓他深受觸動,于是用手機拍下。
這段話源自《列奧納多·達·芬奇傳》一書的譯者序。沉浸式參觀展覽,漫步在問題的叢林和想象的星空,跨越時空“對話”張衡和達·芬奇,讓毛霖對科學與藝術有了更生動的理解。他說:“大學生要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離不開科學與藝術的共同滋養。追求科學之真,探尋藝術之美,應是青年一代的共同追求。”
感受科學與藝術的融通之美
“與張衡和達·芬奇對話”科學與藝術主題文獻展由華中農大與張衡博物館聯合策劃舉辦,自4月23日開展以來,吸引了不少師生前往觀展。該展覽用原著展示、文獻復制、空間設計等方式,以圖書、文獻摘錄、模型實物、藝術裝置等媒介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
漫步于展廳,既是審美鑒賞,又是閱讀思考。觀眾仿佛穿過人類文明的長河,拾撿一些關于科學和藝術的瑰麗片段。東西兩個展區,生動展示了張衡、達·芬奇如何唱響科學與藝術的“和聲”。
東側展區中央有5個彩色立方體,介紹了張衡“渾天儀”“地動儀”“指南車”等發明創造,圖文闡釋了他在設計中的美學思想;豐富的文獻史料,則突出展現了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現場還陳列了華中農大圖書館藏清石印本《后漢書·張衡傳》等古籍,及《張衡集》等館藏圖書。
在西側展區,策展團隊從館藏電子資源中精選了達·芬奇的16幅藝術作品,將《蒙娜麗莎》等名畫制成巨幅展墻,配以藝術創作中的科學原理評述。展區還展出了根據《維特魯威人》制作的三邊立體互動裝置,達·芬奇在天文、機械、醫學等眾多領域的手稿復印件,飛行器、飛擺鐘等機械模型,以及有關館藏圖書。
激發內心深處的好奇源泉
“假如達·芬奇和張衡相遇,他們會聊些什么?”“張衡制作了獨木飛雕,達·芬奇研究過飛行器,他們為什么都對飛天感興趣?”“為什么每個角度看蒙娜麗莎,她都在笑?”“科學推動藝術,還是藝術推動科學?”“如果張衡穿越到現代當大學老師,會教天文、中文還是其他?”
展覽現場,一組大型“問號”格外醒目,一個個立柱狀裝置上還列出了一系列由師生提出的問題,帶給觀眾沉浸式的情境體驗,并引發他們思考。不少問題充滿奇思妙想,讓觀眾忍俊不禁。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由華中農大圖書館主導,校內多個單位的教師深度參與策展,跨學科合作,完成文獻資料的收集、梳理、編纂及展覽設計布展。學生們還面向師生征集到750余個問題。
策展者表示,藝術追求美,科學追求真,科學和藝術似乎是獨立的,實際上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都是創造力。這些問題并非為了得到標準答案,而是希望它們成為一串引線,牽動師生們對科學和藝術的關注與理解、對自然和世界的觀察與思考,也期待能牽動大家的想象與靈感,激發內心深處的好奇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