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訊(記者柯稱 通訊員吳江龍)新冠肺炎康復后是否已產生抗體?打了新冠疫苗很久,是否需要補加強針?做新冠病毒抗體檢測,即將不用再經過實驗室繁瑣的程序了,采血后5分鐘就能通過“光反應”查出結果。
5月12日,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可教授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劉歡教授團隊、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蔡昆團隊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Viruses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該項目首次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子點-多肽”生物傳感技術,將生物信號直接轉化成光信號,開發成一種新型新冠病毒抗體快檢技術,可以實現快速(5分鐘)、智能(一步反應)、高靈敏(抗體檢出下限100pM)、高準確度(高達98.1%的抗體識別準確率)、微量樣本(0.05μL血清)的高通量抗體檢測。
“目前為了快速檢出感染者,新冠病毒抗原自測已逐步推開。抗體檢測則主要針對健康人群,同樣十分重要。”徐可教授介紹,檢測人群中的抗體陽性率有助于評估群體免疫水平,為疫苗分配和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參考,“對于個人來說,抗體檢測可以直觀地告訴你,是否需要打疫苗加強針了。”
據了解,目前檢測血清抗體的主要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ELISA)方法,耗時較長,一般需要6至12個小時,并高度依賴專業設備和人員,無法大規模普及,而且還容易發生交叉反應,造成假陽性。針對這一現狀,徐可教授所在的聯合團隊另辟蹊徑,設計了一種量子點的基底材料,將它和新冠病毒一些抗原肽做了偶聯。當血清滴在基底材料上,很快可以產生反應,發出光信號。這種光肉眼無法分辨,但用機器可以非常靈敏地識別,是否產生了新冠病毒,以及抗體強度怎樣。
徐可教授介紹,運用這種原理的生物傳感檢測時長僅為5分鐘,且與其他常見人患冠狀病毒商品化抗體無交叉反應。在207例新冠感染的康復病人血清檢測中,獲得了高達92.3至98.1%的抗體檢出率,遠大于傳統全蛋白ELISA方法。
這項新技術,離市民生活運用還有多遠?徐可透露,目前項目相關技術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團隊正在與企業合作,開發基于該技術的原型產品,預計1至2年內有望面市,“將來市民只用采手指血,等待5分鐘就能通過檢測儀知道抗體結果。下一步,我們還將努力使檢測結果可視化,也就是像現在推廣的抗原自測盒一樣,通過肉眼就能分辨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