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勝)“昨日在宜昌江段放流666尾不同年齡段的中華鱘,我們正在進行跟蹤監測,狀況良好。”5月15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金明說,放流的大規格中華鱘體內已植入追蹤標識,通過人造衛星,結合沿江布設的監測站,科研人員能夠精確掌握這些中華鱘在長江中的分布位置和洄游規律。
自三峽集團1984年首次放流中華鱘以來,我國每年都在長江開展增殖放流中華鱘活動,累計達700萬尾。然而近幾年的監測顯示,沒有在長江中發現中華鱘野外繁殖現象。這些中華鱘到哪去了呢?
中華鱘屬于海河洄游性魚類,它們在長江中出生,過去產卵地在長江上游金沙江(宜賓—屏山)河段。出生之后,它們就會回到海洋中育肥,等到10-15歲性成熟后,再回到產卵地產卵。幼崽長大到20厘米左右時,就會沿著長江游回大海。葛洲壩的建立導致中華鱘無法回到金沙江產卵,好在科學家們觀察到中華鱘在葛洲壩下找到了一處新的產卵地。
然而,因為水體污染、水庫滯溫效應、航運頻繁、漁網傷害等多種因素,700萬尾放流中華鱘存活較少,葛洲壩下這個產卵地已經多年沒有檢測到魚卵。
長江流域實施“十年禁漁”后,江海洄游通道打通,加上技術進步,放流的中華鱘個體較大,存活率大大提升。
據了解,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以來,長江水質明顯改善。為破解滯溫效應,幫助魚類產卵,近期,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開展三峽水庫2022年首次生態調度試驗,效果良好。
專家稱,14日放流的中華鱘會在一周內洄游大海,10到15年后來產卵,因此還要持續加大保護力度,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