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政府一手筑牢抗疫“科技防線”,一手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用精準新政化解危機;該省16個地市的企業在吸收政策紅利的同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尋找突破之策,走出了一條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在經過長時間嚴格執行“動態清零”政策之后,山東疫情終于迎來了讓人振奮的“三無時刻”。根據山東省衛健委發布的消息:5月9日0時至24時,山東省報告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無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無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新一輪疫情沖擊著經濟,讓企業感受到了“倒春寒”的涼意,但從中央到地方,不斷出臺的新政化作汩汩暖流,對沖著陣陣寒意。
在經濟大省山東,政府一手筑牢抗疫“科技防線”,一手幫助企業紓困解難,用精準新政化解危機;而該省16個地市的企業在吸收政策紅利的同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尋找突破之策,走出了一條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上下齊心,筑牢一道堅固的抗疫科技防線
要想盡快打贏疫情阻擊戰,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在社會層面筑牢一道堅固的抗疫“科技防線”是當務之急,而一款精準而快速的抗原檢測產品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時刻,最新科技成果需要站出來,擔當大任。
近日,濰坊康華生物醫療科技公司獲批生產山東首款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主要用于感染疑似人群鼻拭子、口咽拭子樣本的抗原檢測。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愛婷說:“它完全稱得上是‘超高靈敏度’抗原檢測產品,可以對疑似人群進行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提供強力保障。”
一款新的抗原檢測試劑盒研發過程,要經過抗原研究、性能測試等幾十個關鍵步驟。非常時期需要“非常科研模式”,產學研合作便成了最佳方式。對此,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院長王傳新表示:“我們擁有較為雄厚的研究基礎,與山東師范大學、康華生物成立了產學研合作轉化平臺,集三方優勢的技術團隊,迅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核酸序列組成,快速掌握核心技術,最快推出產品。”
在政府協調下,高校、醫院、企業奔著同一目標,各展所長,事半功倍。而類似的案例并不少見。
科技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自疫情發生以來,山東省已經連續投入3000多萬元,建立了山東醫學檢驗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儲備了抗原抗體、核酸檢測裝備、試劑盒創制等一系列科研項目,集聚重要的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實現資源共享。
目前,山東省已有2個抗體檢測試劑、1個抗原檢測試劑在國內外獲批上市,4個抗原檢測設備出口國外。就在最近,山東將獲得首個PCR核酸檢測設備上市批件。
很多人注意到,山東省科技廳剛剛出臺了《關于強化新冠疫情防控科技支撐的通知》,試圖以新政之力推動建立抗疫“科技防線”。該通知指出要“設立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科技抗疫項目和基礎設施優先納入科技計劃立項支持”……
山東省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李連文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我們不打無準備之仗。從側重基礎研究的公共衛生和感染性疾病的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抗病毒研究的技術創新中心,以及側重醫學檢驗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這些平臺都是按照梯次布局,共同作為科技支撐,做好了前期源頭性、技術性、原創性的智力支持。”
新措施頻出,既精準又實用成為亮點
一手筑牢抗疫“科技防線”,另一手幫助企業紓困解難,這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兩手論”。疫情考驗著企業發展的成色,面對壓力,企業發內功,政策使巧勁,兩者合力推動,為企業化解難題。
盡管身為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但東營國安化工有限公司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疫情的影響。該公司化工項目部部長王春妹坦言:“我們原材料主要為廢礦物油,成品則主要為再生潤滑油基礎油,原材料來源和產品客戶分布在全國各地。受疫情影響,很多地區原材料運不進來,產品運不出去,正常生產經營陷入困難。”
在政府推動物流保通保暢、企業復工達產等政策措施下,該公司調整了產品生產計劃和原材料采購渠道,根據無疫情地區客戶需求采取“訂單式”按需生產。此外,該公司還享受到了財政部門、金融部門的相關政策紅利。
最近,德州晶創新材料公司的資金賬戶收到了稅務部門為其退回的763萬元增值稅留抵退稅款,這讓該企業負責人非常高興。山東稅務部門根據留抵退稅戶數多、小額退稅占比高的實際情況,從優化退稅流程和優化升級電子稅務功能方面出發,幫助企業實現了留抵退稅的直達快享。
防疫關乎生命,發展關乎未來。作為經濟大省,山東深諳此道,這使得當前的決策更加精準,實現了“對癥下藥”的效果。
山東航技風機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核電項目供應商。最近,正當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時,關鍵部件葉軸、輪轂出現斷供風險。這讓該企業副總經理韓文躍很無奈:“我們需要的葉軸、輪轂是在滄州一家企業熱處理,省內沒有替代企業。此前,因為滄州也在受疫情影響,難以出貨。”
山東省工信廳了解到該企業的情況后,立即與河北省相關方面發函對接,協調德州、滄州、邢臺、衡水四個城市相關部門進行遠程協商。于是,交通部門優先辦理通行證,公安部門見證放行,最終,兩地的綠色通道開通了。
此次疫情發生以來,山東已從省級層面解決了100多個企業配套供應難題,確保生產供應渠道暢通有效。
山東在支持企業積極應對疫情沖擊方面已推出11條政策,通過加大政策供給有效應對疫情沖擊,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山東在出臺政策時不局限于一點,而是綜合考慮給予立體化、全鏈條的保障,暢通內外循環。
疫情“倒春寒”,成就一批好企業
突如其來的疫情暫時打亂了企業的發展節奏,但也成為優秀企業的試金石。那些在疫情中逆勢上揚的企業,找到了生存之道。
在山東百特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特電器)的廠房里,兩條生產線正加足馬力,日夜趕工。這頭,大部件殼體剛剛下線,就排隊“搭乘”自動化運輸帶,輸往電路板接線工位,進入下道工序……經過36道工序,130余個零部件被組裝在一起;在加貼追溯碼、性能測試后,一臺新型智能破壁機面世了。
回想起年產370萬臺的小家電項目在疫情影響下的3年歷程,該公司負責人趙小明感慨萬千。
2020年初,深耕小家電領域的百特電器遭遇發展瓶頸——產能跟不上銷量。在政府支持下,企業盤活了一塊閑置多年的土地,年產370萬臺小家電項目應運而生。
“要是原料供應商都在咱附近,該多好啊!”沿著這一思路,趙小明決定借殼“生蛋”,盤活緊鄰的老廠區,改造成產業鏈聚集區。沒想到,這一“鏈式”想法得到積極響應。眼下,該老廠區吸引了注塑、包裝、印刷、電機、物流等上下游6家企業聚集,小家電產業鏈日漸形成。
如今,以百特電器為核心的“一公里產業生態圈”初具規模。即使在疫情影響下,附近的供貨商也能滿足企業的基本生產需求。
疫情之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發生深刻變化,區域化、本地化成新趨勢。正因為此,山東省“十大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實施重點項目引領、育種扶苗、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協同等重點工程,加快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鍛造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撒手锏”。
百特電器成為這一理念的踐行者。而疫情帶給眾多企業的啟發,將促使越來越多類似案例的出現。
(記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