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龔艷菊
5月12日,宜昌伍家崗區工業園,宜昌猴王焊絲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智能AGV小車穿梭忙碌,一卷卷不同規格的焊絲“滾”下生產線。
猴王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國營宜昌市七一拉絲廠,從生產普通鐵釘起家,靠焊條焊絲壯大,發展為叫響全國的猴王集團。
2001年,曾經風光無限的“猴王帝國”,在人們的唏噓聲中轟然倒塌。危難時刻,宜昌猴王焊絲有限公司挺身而出,扛起品牌大旗。
歷經20余年發展,猴王回歸焊絲主業,在市場夾縫中蹚出一條新路,成為特種焊絲的行業領跑者。
猴王出世
猴王誕生于宜昌,每個老宜昌人心中,都有一個“猴王”。
猴王的崛起,是在上世紀90年代。此前,在計劃經濟的指揮棒下,猴王以銷定產,主要產品是焊條。看到歐美等國生產焊絲,猴王前往武漢尋求技術支持,并借鑒國外標準,模仿生產焊絲。
1991年,宜昌猴王焊接公司改制成立。伴隨工業化大潮,猴王突破技術瓶頸,生產出一款成形美觀、適用薄板焊接的焊絲,并一舉奪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該公司一躍成為全國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焊絲生產企業,高強度、高韌性、高導性、耐腐蝕、高抗磨、耐高(低)溫等特殊性能的焊絲產品相繼誕生。
熟悉“猴王”品牌來歷的人說:該公司產品種類多、規格全,“像孫悟空一樣千變萬化”。企業高層也認為“猴王”二字最能體現不安于現狀、頑強拼搏、勇于開拓的企業精神。
彼時,猴王是中央電視臺的常客,每年投入廣告費幾百萬元。“鋼鐵針線,猴王焊接。”天氣預報前的黃金時段,人們常常聽到耳熟的廣告語。
猴王品牌一炮而紅,市場紅利隨之而來。企業以每噸1000余元價格采購的原材料,制成焊絲產品后,身價翻了10倍,賣到每噸1萬多元。
1993年,猴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焊絲等主要業務板塊上市;第三產業等被剝離出來,成立猴王集團公司。如日中天的猴王,走上急劇擴張之路。
半路折戟
“只要想得到的,猴王都在做。”作為親歷者,宜昌猴王焊絲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敦樂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回憶。
除焊絲主業外,猴王還涉獵機械制造、房地產、水陸運輸、廣告裝飾、物資貿易、紙箱包裝、衛生材料、酒店旅游、電腦開發、證券等數十個行業,旗下有宜昌造船廠、包裝廠、衛生材料廠、機修廠等8個廠,以及焊接材料研究所、設備研究所。
據媒體披露,猴王在宜昌曾收購近八成本土地中小企業。該公司提出“三百”發展目標:覆蓋全國的100家工廠、100家公司、100家門市部。高峰時,猴王通過收購、兼并、聯營,所屬企業390多家,遍及全國24個省市區,在敘利亞、阿聯酋還有下屬公司或辦事處,銷售收入最高突破10億元。
但粗放發展帶來盲目擴張,引發同品牌相互壓價、管理混亂等問題,導致“猴王帝國”來得快,去得也快。2001年,猴王宣布破產。
據媒體報道:當年的法院裁定書披露,猴王破產有五大主因:無序擴張、投資失誤、違規炒股、高息借貸、冗員劇增。
東山再起
猴王倒下,人們心有不甘。當地曾計劃重組猴王股份公司,以失敗告終。2002年3月,宜昌猴王焊絲有限公司悄然成立,以期扛起“猴王”品牌大旗。“我們有人、有技術,有市場,就有可能東山再起。”這一扛旗人,正是戴敦樂。
市場沒有競爭優勢、員工沒有發展信心、企業巨額債務纏身……猴王重啟之路異常艱難,戴敦樂帶領員工咬牙挺住;通過裁減管理崗位、實施競聘上崗、出臺薪酬激勵機制等措施,調動大家積極性;加快新產品研發,在市場夾縫中尋找生存機會。最困難時,企業半年沒發工資。
臥薪嘗膽,終于盼來出路。2011年起,猴王焊絲依靠不斷技術創新,在市場贏得一席之地,并走上發展快車道。去年11月,總投資5.2億元、占地114畝的特種焊絲智能工廠建成運營。
走進智能工廠,28條焊絲智能生產線一字排開,層繞機器人、桶裝及埋弧包裝機器人、物料輸送機器人忙而有序。戴敦樂介紹,該公司擁有32項技術專利,產品應用于工程機械、汽車、橋梁、石油、集裝箱、煤礦液壓支架等領域,75%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該公司還與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燕山大學合作開發新型焊接材料,服務耐候鋼橋、海洋平臺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戴敦樂說,該特種焊絲智能工廠是業內首家數字化、柔性化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加工、運輸、檢測等流程由機器人代勞,可實現“黑燈工廠”目標。項目全部達產后,將年產15萬噸特種焊絲,年銷售收入突破15億元。
看著一圈圈特種焊絲走下生產線,戴敦樂滿臉欣慰:“那個能夠‘七十二變’的猴王,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