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義學院“嗨·端午”非遺活動進校園。黃沁怡、王舒彭、吳子駿 攝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許文秀 見習記者唐天琪 通訊員付孝瑩、張璐、丁煒剛)“今年端午節,學校請全校學生吃粽子又游園,太暖心、太幸福啦!”6月3日端午節當天,武昌首義學院為武昌、嘉魚兩個校區的1.5萬余名在校學生發放了端午節禮——粽子和咸鴨蛋,并同步舉辦了“嗨·端午”非遺游園會,皮影戲、活字印刷、制香囊、剪紙、投壺等19個非遺體驗項目齊上陣,讓學生在品味佳節美食的同時,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學生們紛紛點贊:這個端午滿滿文化味,濃濃家國情。
武昌首義學院學生領取端午節禮品。魏雪霽 攝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端午食粽是中國人沿襲千年的習俗,咬上一口粽子,過節的儀式感也隨之而來。領粽窗口,同學們有序排隊,憑券領取。粽子和咸蛋均由食堂精心采購、烹制包裝,美味又放心。武昌校區西區食堂,剛領到粽子的計科2003班的郭子坐在餐桌前,一層層剝開粽葉,聞著悠悠粽香說道:“今年端午雖然不能回家,但學校精心準備的節禮,讓校園里的‘端午味兒’格外濃厚。”
中午12點30分,由該校圖書館和校團委主辦的“嗨·端午”非遺游園會正式開幕,非遺展覽、非遺藝術展、非遺文化體驗、非遺課堂,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嗨·端午”非遺游園會開幕。陳楷尹 攝
“祝同學們端午安康!”游園會上,校黨委副書記鄒星廬、校長助理王洪波、圖書館長詹萌與同學們一起包起了粽子。折疊粽葉、放入糯米、加一顆紅棗、纏繞棉線……師生們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校黨委副書記鄒星廬、校長助理王洪波、圖書館長詹萌與同學們一起包粽子。熊志豪 攝
一出由該校擬之聲配音社同學演出的皮影戲《哪吒鬧海》,引得觀看者拍手叫絕,不少同學忍不住走到幕后,體驗了一把皮影操作,與朋友即興演出,嬉笑恣意間,臺前幕后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此次演出劇本編輯、金融智能2001班的劉乃瑜告訴記者:“我們在傳統故事的基礎上對《哪吒鬧海》進行了現代化改編,將文化傳承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成為本次演出的一大亮點。”她希望同學們能盡情感受“皮影戲”這一世界級非遺的民俗古趣,喜愛并弘揚這一千年傳統文化。
皮影戲表演現場。陳小慧 攝
“大家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字進行組合拓印,還可以將成品帶走哦!”漢語言2004班的商雅婷正在介紹活字印刷的操作方法。整齊排列的活字印刷工具中,不乏DIY手工社的同學親手雕刻的二十四節氣、漢字等橡皮章印。機器人工程2003班的李藝爽手指摩挲著一顆顆小小字章,“這些橡皮章都是一刀一劃刻出來的,能看出來制作過程非常復雜。”顆顆反字的流線觸感,與其在紙上拓印出的工整字體形成強烈對比,讓人不禁感嘆古人的無限智慧。
學生正在雕刻章印。魏雪霽 攝
剪紙、香囊展臺前,特邀嘉賓、剪紙非遺傳承人金俊安正在教授香囊制法。“先對角折,縫合,然后留反口……”漢語言2004班的施靜宜第一次制作香囊,在一番認真摸索后,一個精致的端午香囊在她手中縫制完成。學習剪紙的同學也個個心靈手巧,喜慶的窗花、嬌俏的花朵、逼真的小動物……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引來師生連聲贊嘆。
同學們在學習剪紙。陳楷尹 攝
“投中了!投中了!”“哎呀!就差一點!”叮當脆響伴著陣陣呼聲從簇擁的人群中傳出,一位身著漢服的“憶回漢服社”成員神態優雅,手拿一支箭正瞄準壺口,周圍人屏住呼吸,緊張熱烈的氛圍逐漸在現場蔓延開來。“本以為投壺只要瞄準投中就行,但真正上手了才知道有多難。”新聞2001班的肖玉容笑著說,這次游園會中她體驗了許多傳統非遺項目,盡興享受的同時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底蘊風流,讓人不自覺就喜愛上了。
投壺現場。熊志豪 攝
現場,師生們輪番體驗書法纂刻、茶藝、泥塑彩繪、風箏、抖空竹等活動項目,讓非遺文化真正在首義校園里“活”起來、“熱”起來。
鄒星廬表示,學校歷來重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注重通過豐富多彩又具有高雅內涵的文化活動載體教育服務學生。希望同學們通過此次文化活動,從中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體味傳統文化精髓,從而自覺賡續文化血脈、傳承民族精神、筑牢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