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嚴芳婷 實習生 劉雨秋 通訊員 徐定平 宋春明
位于武漢市新洲區東南部的漲渡湖濕地,是長江、倒水、舉水三條河流環繞漲渡湖而構成的低洼濕地。因季節氣候變化,形成“漲水為渡,落水為湖”景觀,故而得名。
這里是長江中游地區距離長江最近的一塊濕地,主湖水域面積6萬畝,水質優良,生物資源豐富,有長江中游物種“生物基因庫”的美譽。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漲渡湖濕地景點之一“水上森林”,探訪這片武漢近郊的濕地秘境。
“水中有樹,樹上有鳥,池中有魚”
在漲渡湖一側,近萬株翠綠的池杉,整齊地排立于水中,形成“水中有樹,樹上有鳥,池中有魚”的獨特景觀,這便是享有“綠野仙蹤”美稱的漲渡湖水上森林。
這片杉林是中美友誼的產物。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贈予我國一批池杉苗,1974年,這批池杉苗在新洲試種成功,便有了這片約300畝的池杉林。
5月,正當夏季,乘船穿行于水上森林,只見千萬只鷺鳥或盤旋于樹梢間,或駐足在水面樹樁上,還有的瞬間現身,然后飛快地俯沖而下,覓得一條魚后滿意而歸。
“現在看到的鳥大部分為鷺類,如白鷺、池鷺、夜鷺等夏候鳥。鷺鳥喜歡在高大密集且人為干擾較小的樹上繁衍筑巢,漲渡湖水上森林池杉林生長多年,且濕地生態環境優越,慢慢便成了區域內鷺類候鳥重要的棲息地。”新洲區林科所主任洪喜第解釋。
水上森林和漲渡湖湖區是濕地鳥類重要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同時也是中國中部鳥類遷徙通道的中轉站,每年有數萬只水鳥來此越冬。
據介紹,經專家考證,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共有鳥類18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即東方白顴和青頭潛鴨,二級保護動物13種。從2004年開始,漲渡湖僅紅嘴鷗一個種群就達6萬多只,全國罕見,2005年又在核心區發現久別漲渡湖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小天鵝38只。到2016年,春季鳥類在2003年的基礎上增加了44個種類。
說這里是鳥類的天堂,一點也不為過。
為了給鳥兒營造好的生活環境,新洲區林科所工作人員駐守在池杉林旁,開展候鳥救助、清除外來危害植物、水面清潔等日常維護工作。
“池杉生長于水中,樹上的鳥兒常有羽毛和糞便及落葉落入水中,在水面形成一層漂浮物,影響氧氣進入水中,對魚類生長不利。”洪喜第說,“因此,每周環衛人員都會清理水面漂浮物。”
近年來,水上森林的修復保護工作不斷升級。沿岸種植有成片的美人蕉等水生植物,4000余棵生態景觀林,控制水土流失;延長水上森林觀鳥棧道,提供便民賞景打卡點的同時,區分市民游客和鳥類的活動區域。
“漲渡湖的主人,就要保護好自己的家園”
“為什么要保護漲渡湖?”
“漲渡湖只有一個,我們是漲渡湖的主人。”
采訪中,漲渡湖農戶林春明如是說。
漲渡湖濕地保護,離不開新洲區委區政府支持和周邊群眾參與。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幫助下,區林業局對漲渡湖濕地的社會經濟、自然資源等情況進行全面考察、摸清家底,編制的《漲渡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科學考察報告》通過專家評審。
尋找替代產業,提供滾動發展資金,300多個農戶從中受益。目前漲渡湖地區9家單位通過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認定面積8.4萬畝,認證水產品品種6種。
恢復江湖連通,開啟挖溝大閘,首次實現灌江納苗,擴大水生經濟動物群落。據調查,漲渡湖濕地保護區共有珍稀瀕危保護植物5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9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13種,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114種。
每兩年組織一次濕地有害生物普查,及時清除有害生物。
近年來,漲渡湖濕地保護工作先后被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吸引了英國、荷蘭、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組織2000余人次參觀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