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潔 成熔興 通訊員 陳軍 黃凱
春可賞櫻,夏可觀荷,秋可品楓,冬可詠梅,一年四季,景景相宜,這里便是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
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武漢市江夏區藏龍島栗廟路旁,背靠湯遜湖,以湖泊濕地為主,另有一些沼澤地,水域面積達87%。公園依山傍水,園內植物約350種,鳥類約80種,是眾多珍稀鳥類的棲息地。
5月25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驅車前往藏龍島,實地探訪這座“寶藏”公園。
一到地方,就發現它“身處”鬧市,周邊有很多居民小區,有的小區跟公園甚至只有一墻之隔。
進入公園大門,眼前就是一條瀝青步道。沿路前行不遠,一股安謐的氣息撲面而來。空氣涼爽、清透,讓人忍不住大口呼吸。兩旁的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空中偶爾傳來幾聲鳥叫蟲鳴,環境清幽,頗有野趣。城市的喧囂頓時“蕩然無存”,處鬧市而若幽谷。
沿著步道,登上觀景平臺,可以一覽公園全景,感受江風湖韻。
“那邊就是我們的‘特色’景點,多塘型小微濕地。”站在觀景臺上,公園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涂明超向記者介紹,小微濕地作用非常重要,不僅是優質水質凈化器,更是動植物良好的庇護所。
據了解,小微濕地是指具有一定生態功能的小型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包括面積小于8公頃的湖泊、沼澤、庫塘、城市小型景觀水體;寬度小于10米、流程小于5公里的河流、溝渠等。
濕地因其強大的生態凈化功能,被稱為“地球之腎”,藏龍島的小微濕地,完美詮釋了這一點。
該園的多塘型小微濕地系統,面積5公頃,由5口池塘組成。這5口池塘存在高度落差,地表徑流和周邊小區的少量生活污水,從第一口池塘進入后,逐級流下,經5個池塘不斷“接力”凈化后,水體由起初的劣Ⅴ類變為Ⅲ類,最終排入湯遜湖。
媒記者來到第一口池塘,也是5個池塘中地勢最高的,主要沉淀泥沙和雜質。只見塘中種滿了池杉林,塘面大部分是干涸狀態。來自小區下水管道的污水,是塘中唯一的活水。因水質不好,少有動物在這生活。
第二口池塘,也以種植池杉林為主,還有其他少量水生植物,負責吸附重金屬。塘中可以看到小片水面,但水體仍然很臟,幾乎看不到一只水鳥。但林中有鳥,可以聽見嘰喳的聲音。
第三口池塘,面積較大,通過塘中的水生植物,吸收水體中富余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這里水質已經明顯好了許多,可以看到有少許黑水雞在此覓食。
第四口池塘,植物較少,水面開闊,讓水中殘留的化學物質自然發生化學反應,水質已基本達到清澈,黑水雞、野鴨的數量明顯增多。
第五口池塘,繼續吸收水中殘留物質。塘內長滿了蓮花,成群的野鴨在上面悠閑地游著。這里水質已非常清澈,達到Ⅲ類水質標準,直接流入湯遜湖。
“動植物才是濕地的‘原住民’,為了它們,我們不遺余力。”武漢市濕地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武漢自2006年開始推動小微濕地保護和修復,并一直呵護至今,未來也將繼續為它們打造適宜環境。
據統計,截至目前,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有植物300余種,鳥類90余種,其中有野蓮、野菱等多種國家二級保護水生植物,黑斑蛙、中華大蟾蜍、烏梢蛇、豹貓等數十種省級保護動物,八哥、家燕、黑水雞、灰喜鵲、大山雀等省級保護鳥類。
夜晚將至,不少市民前來游園,有人跑步鍛煉,有人吹簫演奏,有人靜靜地坐著,享受這美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