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
居民生活圈,是城市民生運轉和商貿流通的“毛細血管”。日前,《武漢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國家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正式印發,2022年試點期間,武漢將建設改造37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到2025年將達到112個。從家出發,步行僅需一刻鐘,休閑、生活、購物等需求都將得到滿足。
市民的生活,從來都是具體的、細微的,這些細致入微的需求能否得到滿足,恰恰是影響其生活質量、幸福指數的重要衡量尺度。一些新建小區,居民買一瓶水、吃個早點都得跑很遠;一些老舊小區,買藥、寄快遞、打印文件多有不便。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為的就是解決群眾身邊的服務網點布局不均、業態結構不合理、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讓充滿“煙火氣”的生活圈帶給市民可觸可感的便利。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便民”是價值尺度,“一刻鐘”是評判標準。也就是說,這個“圈”對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的滿足,既要“有”,還要“近”。無論是優先配齊菜市場、美容美發店、藥店、維修點等基本保障類業態,還是因地制宜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嬰幼兒照護服務、新式書店、運動健身等品質提升類業態,一切從居民的現實需求出發,以步行一刻鐘為配套半徑,“缺什么補什么”,才能真正達到建設的目標。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的價值,就體現在為了人民、服務人民、方便人民的方方面面。這意味著城市的建設,不能只有雄偉氣派的高樓大廈,也要有熱氣騰騰的早餐店、“小修小補”的服務點;不能只考慮外在的“面子”、管理的方便,而要著眼內在的溫度、生活的方便。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于有限空間里為市民生活提供最大便利,便民生活圈里有民生,更有民心。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拿出更加精細化的末端治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一磚一瓦、一枝一葉,才能更好體現民眾所盼、共同所得,更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溫度、彰顯一座城市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