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汪子軼 通訊員 郭姍姍
夏夜華燈初上,各條美食街上,三五好友,圍桌而坐,撮起蝦子,好不愜意!
你可能不知道,“紅”透全國的潛江小龍蝦身上,隱藏著169項“湖北標準”——
稻蝦田里,每畝該養多少只蝦?蝦溝挖多深?
分揀時,小龍蝦如何分級?
裝箱運輸,箱子該用多大的規格?標簽應該怎么貼?透氣孔打幾個、打多大?……
從養殖、加工、運輸、調料配制、烹飪到加盟店建設,全程都有標準化的規范要求。湖北小龍蝦歡快地“蹦”向全國,全產業鏈標準體系的建立功不可沒。
不單是小龍蝦。從農產品到光通信,從人工智能到集成電路,省市場監管局從計量、標準、認證、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入手,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成為我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征程上不可或缺的“質量力量”。
為企業頒發“通行證”
計量、標準、認證、檢驗檢測,這些看似離老百姓很遠的專業術語,實則與人們息息相關。
計量,如空氣般縈繞身邊。買東西稱斤兩,配眼鏡驗度數,“抄”電表、等公交地鐵“看時刻”……樁樁件件難離計量。
現代產業,更離不開計量、檢測等質量基礎設施的支撐。
標準,能“點石成金”。恩施玉露由于新增了“珍品”級別,價格較原最高等級“特級”價格增加1000元/公斤,預計增效1344萬元。
認證,是一種“世界語言”。通過國際互認,可減少重復檢測、重復認證等貿易壁壘,成為企業走向世界的“通行證”。
檢驗檢測,相當于給企業產品頒發合格證。出廠的產品,經過檢驗確認合格后才能走向市場。
“質量基礎設施,是保障國民經濟有序運行、促進科技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礎。”省市場監管局負責人表示。
“荊楚質量”,構筑起全省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
“十三五”,我省牽頭制定國際標準14項、國家標準150余項,發布地方標準542項、團體標準371項,標準化成果領跑中部;全省批籌國家級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簡稱“國檢中心”)33家,建成24家,各級檢驗中心數量位居中部地區前列,形成了覆蓋中部、輻射全國的質量技術服務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