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纏花。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通訊員 胡天堂 吳滕鈺
英山纏花火了!
2022年5月31日,武漢國際會展中心,首屆非遺時裝秀現場。燈光飛舞,音樂鏗鏘,由武漢紡織大學郭麗教授精心設計,英山纏花技藝傳承人陳廣英參與制作的三套纏花主題禮服出現在聚光燈下,引發全場喝彩。此刻,英山纏花這一幾近失傳的古老技藝,終于在時裝秀場大放異彩!
英山纏花,以彩色絲線纏繞在以細銅絲、紙板等制成的坯架上,制成花鳥蟲魚等各種工藝品,看似簡單,實際上有近10種技法,造型多變、構思精巧,美輪美奐、巧奪天工,有“立體繡花”“線藝雕塑”之稱。
據本地宗譜記載,英山纏花明初由宮廷賞賜而來,隨后在英山盛行,歷明清兩代而不衰。上世紀70年代起,纏花逐漸凋零。到本世紀初,古老的纏花技藝已后繼乏人,僅剩的兩件作品也深鎖在黃岡市群藝館的倉庫之中。
古老的技藝即將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時,兩雙纖纖素手將它輕輕捧起——
2003年,英山縣文化館副館長程平了解到英山纏花技藝后,為之深深著迷。她跑遍英山及周邊,遍訪民間藝人,寫下了英山纏花的第一篇論文。
2008年春節,從上海回家過年的陳廣英經程平引薦,見到了74歲的藝人張仕貞老人,第一次知道了纏花。回到上海,陳廣英糾結了整整半年,終于下定決心:“我要回去學纏花!”
25歲的陳廣英,放下的是一份穩定的外企工作,換來的卻是14年的清貧堅守。
拜師張仕貞,每天上門學藝,父親用摩托車接送,單程就要近一個小時。沒有實物,全憑口傳。一間老屋,兩位女性,學的是手藝,纏的是流年。
“差點沒堅持下來。可是師傅說,我一定要教會你,不能把手藝帶到棺材里去了。”陳廣英話里充滿感激。“師傅都70多歲了,天天給我打柴做飯,我要給她幫忙,她堅決不肯,說做纏花的人,要保護好手,手粗了會把絲線弄花。”
苦學三年,陳廣英在2011年學成出山。同年,英山纏花入選第三批省級非遺,張仕貞和陳廣英分別被評為省級和市級傳承人。
拂去歷史的塵埃,英山纏花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2017和2018年,英山纏花連續兩年隨湖北非遺展赴歐洲展出。陳廣英借鑒多種藝術形式,在配色、工藝和造型上大膽創新,將英山纏花藝術推向新的高度。她的作品多次被作為高端定制禮品用于重要的公務場合。在時尚之都羅馬,她的作品征服了現場的觀眾,一支胸針賣出折合人民幣1200元的高價。2022年5月,陳廣英晉升為省級非遺傳承人。
英山縣白石坳小學啟航校區的未來教室里,20名五年級的小學生正在埋頭纏絲。這是英山纏花“非遺進課堂”的第二站。在雷店中學,英山纏花已經收獲了一批小粉絲。工作室里,英山縣委宣傳部部長童壁,向陳廣英發出了把工作室搬遷到四季花海景區的邀約。英山纏花未來怎么發展,兩人有著說不完的話語。身邊的工作臺上,擺放著一支胸針,上面那只蝴蝶,躍躍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