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將魚苗裝袋、充氧,準備裝車發往外地。 (通訊員 尹宏偉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泉 通訊員 呂有明 付海洋
“20萬尾白鰱、15萬尾青魚、40萬尾鯽魚……”
清晨,東方破曉,黃岡市黃州區陶店鄉幸福魚苗孵化基地,來自四面八方的魚苗客商星夜駕著車趕到這里,購買魚苗,喚醒了幸福村繁忙的一天。
為種魚打催產劑、擠魚卵、填充氧氣袋……村民們穿著下水褲,在基地里忙得不可開交。
每年4月至7月,12個品種、170億尾魚苗在這里孵化而出,乘飛機、坐汽車,“游”向全國20多省市區。在基地的上游,800畝水面的幸福水庫碧波蕩漾,汩汩清水順渠而下,為魚苗帶來甘冽的活水。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1965年,水庫建成,依托這一庫清水,村民開始摸索魚苗孵化技術。村民將這座承載幸福希望的水庫命名為“幸福水庫”,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守護著這一庫清水,幸福水庫水質長期保持在三類以上。
2007年,在村“兩委”帶領下,幸福村成立了黃岡市幸福魚苗孵化專業合作社,注冊了“幸福漁農”商標。2010年,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300多畝,投資484萬元建成標準化生產車間52間、孵化設備936套。
在這個過程中,58歲的孫桂文和其他村民一樣,找到打開幸福生活之門的密鑰。
“5月31日晚,武漢辛沖,白鰱片子26萬尾、草魚片子14萬尾;5月31日早上,新疆烏魯木齊草魚片子40件、白鰱片子3件,山東花鰱片子20件、鯽魚片子50萬尾……”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孫桂文的賬本上,密密麻麻地記載著每天的訂單情況。
5月30日16時,千里之外的新疆五家渠市莊先生,通過微信給孫桂文轉賬1.2萬元,購買50件草魚、花白鰱水花。第二天一大早,孫桂文驅車趕往武漢,將50件魚苗送到天河機場。8點10分,辦完空運快遞手續,他隨即在微信上給莊先生留言:“烏魯木齊魚苗單號:08249743,50件,航班號MU2461,預計起飛時間:08:05,預計到達時間:14:20。”
(資料圖)
孫桂文是幸福村第二代魚苗育苗人,也是村里魚苗孵化的“老把式”,已有30多年從業經歷。幾年前,在他影響下,大學畢業、在廣東某銀行上班的兒子孫夢辭職回鄉,當起了第三代魚苗育苗人。父子倆承包了3個魚苗孵化車間,外帶魚蝦養殖,年均純收入60余萬元。
孫桂文在村里有房子,近年又在陶店街上蓋了新房,兒子、女兒都在黃州城區買了房。然而,他和老伴每年在孵化基地一住就是半年,守著自家的孵化車間,品嘗著幸福的味道。
如今,合作社已發展會員121戶,占全村半數以上,年產值超過4000萬元,凈利潤達到1800萬元,戶年均純收入10萬元以上,被譽為“湖北魚苗孵化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