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崔逾瑜 通訊員 李曉軍 劉重波 郭振興
“種糧很有奔頭!今年糧食實現了大豐收,一靠國家政策好;二是品種改良優;三憑現場管理精。”6月13日,棗陽市七方鎮梁家村,種糧大戶董朝福說起今年的收成,喜笑顏開。
董朝福的鴻豐家庭農場在梁家村種植小麥1000多畝,6月4日前全部收割完畢,收獲糧食近50萬公斤,產量比去年增加了10%。最讓董朝福高興的是,今年他賣出去的糧食價格每公斤比去年上漲了6角。
農業是棗陽的“看家戲”,基礎牢、潛力大。今年夏糧的好收成、好價格讓農民腰包鼓得滿滿的。
據棗陽市農業農村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該市糧食夏收實現面積、產量、收入三增。全市小麥種植面積147萬畝,比去年增加8200畝;預計總產達60萬噸,同比增加4.8萬噸;今年每斤小麥市場收購價格平均比去年上漲兩毛錢,僅此一項農民可增收2.6億元。
棗陽自古以來就被譽為“千年古邑、鄂北糧倉”,多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目前,該市耕地面積241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30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已連續13年保持在120萬噸以上,穩居全省前三位。小麥產量常年占棗陽糧食總產40%以上,單產在全省處于最高水平,素有“湖北小麥看襄陽,襄陽小麥看棗陽”之說。
據棗陽市委常委、副市長邢紅麗介紹,今年夏糧實現豐產增收,除了風調雨順的自然條件,更主要得益于中央、省、市的惠農政策。同時,全市組織農機機械8000多臺,有效保障小麥及時收割,顆粒歸倉。現在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資料圖)
長期以來,棗陽市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積極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1年底已建成高標準農田146萬畝,形成了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新局面。高標準農田項目實施后,糧食單產提高50公斤至100公斤,畝均帶動農民增收150元至200元。
今年,棗陽市持續加大科技助農力度,聚焦糧食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全面落實綠色、高質、高效管理,把農技科技運用到糧食生產的各個環節,通過推廣優良品種,引導群眾重點選用鄂麥、襄麥、鄭麥系列,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在配方施肥上,根據土壤化驗結果和目標產量,制定施肥配方,推廣“氮肥后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把追肥期推遲到小麥拔節期,減少氮肥使用量。
當下,棗陽市已落實秋糧播種面積155.8萬畝,組織發動群眾搶茬口、搶墑情、搶季節,種滿、種足、種好糧食,堅決扛起“糧食大市”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