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春正在接待居民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通訊員供圖
(資料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孫澤宇 通訊員 李放軍 詹鷗 王輝 實習生 胡可晴
老宿舍、新小區、商業體、中小學、企業樓、夜市街……位于武漢硚口區韓家墩街,新老交織、包羅萬象,儼然是一座迷你城市。
“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這是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的“楓橋經驗”。硚口區公安分局社區民警李道春,用楓橋式的貼心服務,創新工作方法,盡心竭力為民,成了韓家墩街老社區里的新“楓警”。
下班常備警服
隨時隨地出警
武漢的6月,天氣炎熱。當記者在硚口區韓家墩街曾家社區見到李道春時,他的警服已經全部汗濕。“冇得事,我的車里還有一套衣服。”李道春說,多年來,他在上下班路上,都會帶著一套警服,“這本來是所里對刑偵民警的要求,但我們社區的突發事件太多了,我也時常需要‘臨時上陣’。”
5月6日晚7時許,李道春正駕車回家。突然,他的警務通手機響起了警情提示音:社區居民余女士可能正在遭受電信詐騙。“得趕快攔住!”他忙換上車內的警服,聯系余女士的丈夫一起尋找余女士。
原來,余女士當天下午接到了一名詐騙人員的電話,對方偽裝成警察,稱她涉嫌詐騙,甚至還添加了她的社交賬號。隨后,詐騙人員還在視頻通話中,出示了一張“警官證”和所謂的“處理文件”。余女士聽信了對方的忽悠,正準備向對方轉賬匯款。
找到余女士后,其丈夫一把奪下了她的手機,余女士仍然要堅持轉賬。當身穿警服的李道春,出現在余女士家門口時,她才如夢初醒。
“如果我不是穿著警服,余女士就不會相信我。”李道春說。
組建家庭劇組
宣傳反詐知識
李道春是韓家墩派出所武汽責任區的社區民警。“雖然管轄的是老社區,老年人居多,但新辦法不能少。”李道春說,“社區居委會每次開會,我都要讓他們空出最后10分鐘,留給我做反詐宣傳。”
最開始,李道春常常編寫反詐警示語,發送在社區群里。時間久了,居民就麻木了,甚至有人認為,李警官僅僅是隨手轉發。為此,李道春動起了腦筋。
他先嘗試把反詐宣傳知識錄成音頻,發現效果仍不理想。“現在大家愛看短視頻,不如我自己也來拍一下。”雖然已是50多歲,李道春還是決定,自己來當一次反詐主播。
“正好,兒子有視頻制作經驗,我們就成立了一個‘家庭小劇組’。”李道春說。去年5月,李道春身著警服出鏡,兒子當編導,由妻子拍攝的一支反詐短視頻制作完成。
這條反詐短視頻,在社區群內廣泛傳播。“在手機上一看到李警官的視頻,大家都蠻喜歡。”居民趙婆婆說。
行走街巷里弄
用心幫民解憂
“社區民警如果開著警車巡邏,那是走馬觀花,必須要用腳步丈量著一樓一戶。”韓家墩派出所所長于亞林說。據介紹,在社區工作的九年里,李道春經常一天要走上兩萬多步,在派出所和社區之間往返數次。
阮婆婆家是他管轄社區的困難家庭,祖孫三代擠在一間小宿舍房里。2018年,阮婆婆外孫女的校服,不慎被鄰居家孩子玩火燒破了。“這是孩子唯一的一套校服,沒得穿了還怎么去上學。”阮婆婆憂心不已。
李道春了解情況后,連忙向學校說明情況,并聯系到校服生產廠家。“一個人的校服,我們怎么生產?”廠家表示為難。但李道春百般勸說,軟磨硬泡,最終打動了對方,廠家同意為孩子單獨做三套校服。
了解到阮婆婆一家非常困難,李道春和同事們還為其籌集善款,給孩子購買了文具和漂亮的裙子。“我把電話留給你,還有什么困難,只管來找我。”李道春說。有空李道春就會去看望阮婆婆,一來二去,他和這一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