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王舒嫻)華中屋脊,擁有6個國家級名片。神農架被譽為全球50個“一輩子不得不去的地方”,但因山高路遠,是不少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資料圖)
6月20日,鄭渝高鐵正式開通,標志著古老而神秘的神農架跨入高鐵時代。當日上午8時,記者登上鄭渝高鐵第一班開往“華中屋脊”的G3453次列車,130分鐘即抵達位于新華鎮的神農架高鐵站,“詩和遠方”不再遙遠。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神農架名氣大,但是過去卻少人問津。這些天我們酒店的房間已經快訂滿了,據我了解,木魚鎮景區那邊的酒店生意也非常好,大家都興奮激動、摩拳擦掌。”神農架酒店的工作人員邊給客人辦理入住邊對記者說道。
當地有企業聞聲而動,組“探秘團”沉浸式“打卡”神農架,拿出大山深處的產品招待八方來客,當地的企業和百姓都熱盼著享受交通紅利。
山不再高路不再遠 神農架跨進“高鐵時代”
神農架作為我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其發展長期以來飽受交通制約,到省會城市武漢乘坐高速客車需要約7個小時的時間。鄭渝高鐵的開通,打破了神農架沒有高鐵的歷史,襄陽、武漢、重慶、鄭州,都納入了神農架2小時通勤圈。
據了解,鄭渝高鐵湖北段沿線除神農架站外,在林區周邊還有保康縣站、興山站、巴東站,這3個新建車站進入神農架的時間,均不超過1個小時,各地游客進出神農架的時間極大縮短,神農架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遠!
“這是我第三次來神農架,第一次是坐船,坐了整整一天的船,第二次是坐車,上午9點出發,下午5點才到,中途還在高速服務區休整吃午飯。雖然景色絕美,但是實在舟車勞頓,感覺‘難以抵達’。聽說神農架通高鐵了,當地企業——神農架生態酒業還舉辦了免費的乘坐鄭渝高鐵游神農架的活動,我立刻就報名了,很幸運被選中參加活動,在車上和朋友吃著東西聊聊天,2小時10分鐘就到了。這次的心情就像這飛馳的高鐵一樣舒暢。”來自武漢的尹先生說道。
除了外界對神農架的心向往之,這條高鐵也承載著大山里幾代人的夢想與期盼。
“我奶奶一輩子沒出過神農架,我們想帶她出去旅旅游,接她去我們的定居地——武漢住住,她老說太遠了不去,這次高鐵開通,她不僅跟我說想去武漢看看,聽說上午在神農架站上車,還能去相鄰的興山縣吃個午飯再回來,她饒有興致地跟我說起沿著高鐵線去旅游的事兒。”來自神農架宋洛村的楊健笑盈盈地說道。
神農架,這片古老而神秘的林區,從此被現代化的鐵路網擁抱入懷,迎來全新的時代。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 當地居民熱盼高鐵經濟
乘坐G3453次列車到達神農架后,一出火車站,記者看到正在新華鎮神農架高鐵站廣場舉行的鄭渝高鐵神農架站開通儀式,現場熱鬧非凡,不僅有首次體驗“華中屋脊高鐵”的購票旅客,還有許多當地居民也紛紛趕來,親眼見證這一重要的時刻。
“我們鎮很多人都來了,見證歷史,在‘華中屋脊’上架起一座高鐵站,祖國強大了,進出神農架都方便了,今天比過年還高興”,大家在現場載歌載舞,熱情迎接高鐵到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這是魔芋,有三個味道,你都嘗嘗。”還沒等記者緩過神來,就在高鐵站廣場上被拎著籃子的當地居民塞滿了特產。
他們告訴記者,都知道“火車一響,黃金萬兩”的道理,期盼著高鐵帶來的人流能轉化為經濟效益,神農架絕美的風光能乘高鐵東風完成華麗轉身,嘗美食、游景點,再帶點原始森林的“好東西”。
當地居民熱盼著的,不僅僅是通高鐵的喜悅,更是荷包能鼓起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益”。
沿線企業搶抓機遇 組探秘團沉浸式“打卡”神農架
高鐵開通,深山里的企業也聞聲而動,在積極謀劃、投資布局、擴大產能,搶抓發展機遇。
在鄭渝高鐵開通前,神農架當地規模較大的企業——神農架生態酒業就開始面向省內的游客,組免費“探秘團”,三天兩夜沉浸式“打卡”神農架。
“神農架有著超過91.1%森林覆蓋率,擁有‘暖濕、清風、富氧’的氣候條件,我們是一家建在原始森林的酒廠,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天然水源、原生態原料和藏酒環境,過去苦于山高路遠,難以讓消費者親臨神農架。鄭渝高鐵開通后,神農架從此不再遙遠,我們能邀請更多的朋友來到神農架,了解神農架的產品。我們策劃了‘萬人探秘神農架’的活動,首批嘉賓通過徒步穿越原始森林、參觀酒廠體驗DIY調酒樂趣、生態采摘、篝火晚會等環節,感受好山好水好生態造就的好品質,未來我們還將持續邀請更多的朋友乘著高鐵‘打卡’神農架,來到我們企業體驗行。”神農架生態酒業董事長劉庭林介紹,高鐵帶來巨大的人流為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神農架生態酒業正布局擴大產能,目前已經在著手人才儲備。
“我是土生土長的神農架人,也是從這里走出去的大學生。過去我們這里的大學生或者年輕人多是外出打工,今年我們這里的大企業——神農架生態酒業招聘,提供的薪資待遇都不錯,我就回到了家鄉的企業工作,還能陪伴家人。”宋洛村的大學生陳燕說道。
企業的做強做大,也將強化當地人才支撐。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可以不必翻山越嶺、背井離鄉去大山外尋求發展,而是在家鄉就能有機會干出一番事業,有產業支撐施展拳腳,從“走出大山”到“走進大山” ,反哺家鄉,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