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湖生態公廁采用了“壘土”栽培技術。 (資料圖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成熔興 劉潔
超大城市,寸土寸金,要持續增加綠量,需向空中要綠。
(資料圖)
在武漢,2014年已出臺相關規定,鼓勵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立體綠化形式,但實際成效較先進城市仍有差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調查發現,技術瓶頸成為制約武漢立體綠化發展的因素之一:目前,全市屋頂綠化多采用傳統覆土種植形式,種植土上運耗時費力、成本高企。垂直綠化則采用輕鋼龍骨加掛植物置物袋或塑料盒的形式,施工復雜,養護成本較高。
屋頂綠化
運土上樓耗時費力
在屋頂綠化中,傳統園林工藝需要運輸種植土到屋頂,覆土厚度達到一定標準,方可種植。運土上樓的過程耗時費力,不僅污染環境、影響防水,還會增加樓體荷載。
3月下旬,記者在武昌區一在建大型商業綜合體采訪時,負責屋頂綠化項目的鄒先生介紹,該綜合體的屋頂設計建設一座2萬平方米的空中花園,需覆土60厘米,也就是說,鄒先生團隊需將1.2萬立方米、重達百余噸的種植土從商場的一樓送到10樓樓頂。
為此,鄒先生調來兩臺荷載100噸的大吊車,晝夜不停地作業,工期長達3個月,成本上千萬元,還要克服城中渣土運輸困難、下雨時泥漿四溢等困難,建成后還將面臨水土流失、土壤板結等問題。
鄒先生認為:如果換用“壘土”,運輸重量可減輕9成以上,而且運輸方便,拼裝簡單,可有效縮短工期,降低成本。
垂直綠化
安裝成本高 植物難存活
在垂直綠化中,傳統園林工藝普遍采用龍骨輕鋼結構加置物袋和塑料盒的形式施工。
業內人士介紹,傳統植物墻施工可分解為以下工序:首先,由工人在混凝土墻上放線;其次,搭建龍骨輕鋼結構,在植物與墻面之間起到隔空作用;然后再裝上具有隔熱作用的雪弗板;最后,將數以萬計的黑色容器袋用釘子固定上墻,把裹著土球的花草種在容器袋和塑料盒內。
這樣的工藝,施工周期長,后期養護成本高。即使采用了自動滴灌系統,也難以確保成千上萬個容器袋里的植物都能及時澆上水、施上肥,“特別是武漢冬天冷、夏天熱,植物很容易枯死。”
兩大原因
制約“壘土”推廣
武漢尚佳環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雷德超透露,目前“壘土”的推廣運用,還面臨著一次性投入造價偏高及政策限制等因素制約。
據介紹,“壘土”植物墻每平方米造價在2000元左右,是傳統植物墻的兩倍以上。“新技術市場應用有限,如果能夠實現大范圍應用、規模化育苗,一次性造價成本可以很快降到千元以下。加上后期養護成本低、植物存活時間長,‘壘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優勢非常明顯。”
此外,在武漢市,“壘土”多運用于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運用較少。
采訪中,多位風景園林領域資深人士告訴記者,根據國家住建部門的強制性技術規范,屋頂綠化的覆土厚度需要達到一定標準,方可換算為配套綠化面積。“比如,覆土厚度在1.2米以上的,按其實際綠化面積的100%計算;覆土厚度在1.0米以上的,按其實際綠化面積的80%計算。”而“壘土”用5厘米厚度養花種草,達不到現行的覆土厚度標準,很難換算成建筑物的配套綠化面積,導致建筑商采用該技術的積極性不高。
有專家建議,對于“壘土”這樣的新材料、新技術,在技術成熟、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可考慮適當給予政策支持,按照一定比例換算成綠化面積,幫助新技術進一步推廣,助力武漢發展立體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