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汪洋 通訊員 劍芳 婷婷 鄧青
如何破解“新生代”基層干部“摸著石頭過河”的困境,縮短從“門外漢”到“行家里手”的成長周期?如何幫助年輕干部學到群眾工作經驗,提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2020年底,咸安區啟動“青藍結對·導師幫帶”計劃,以強帶弱,以精帶疏,以老帶新,促進年輕干部快速成長。
(資料圖片)
截至目前,共有68家單位制定了年輕干部成長計劃,233名年輕干部與單位班子成員或業務骨干結對,其中19名縣級干部直接參與傳幫帶。
以強帶弱明方向
從“象牙塔”到“田間地頭”,日常瑣碎的工作給剛入職的年輕干部楊德燕帶來巨大的反差和沖擊,她曾一度迷茫、困頓和失落。
楊德燕是一名碩士研究生,2020年6月畢業于華中農業大學,當年考取選調生,2021年1月分配到咸安區雙溪橋鎮工作,擔任三橋村支部書記助理。
“年輕干部有學歷、有思想,但是缺乏閱歷和經驗,通過結對幫帶,讓他們更快地成長。”小楊的結對幫帶導師——咸安區委常委、區委辦主任萬龍說,他下鄉鎮時,有時會找小楊談心,小楊進城辦事也可以來辦公室交流。
如今,楊德燕褪去學生氣,慢慢老練起來。
為了讓更多年輕干部迅速成長,楊德燕所在的雙溪鎮建好干部成長“蓄水池”,全鎮15名年輕干部由11名導師“傳幫帶”,有計劃、有梯次地培養后備干部。
以精帶疏強能力
2016年,王偉從學校畢業以后,通過招考進入咸安區檢察院,先后到公訴部、檢察二部等部門輪崗。
“辦案子,辦的是別人的人生,一定要公平公正。”導師曹勝利常常諄諄教誨。王偉參與辦理一個重大套路貸案件,歷時8個月充滿挑戰的辦案經歷,讓他深切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分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后每個案件中,王偉都帶著審慎的心態,嚴把證據關、罪名關,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讓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公平正義。
2020年12月至今,咸安區檢察院共有14對師徒結對,通過夜校學習、輪崗接訪、案例研討等多種形式,制定“一人一策”幫扶計劃,實行共性化培養和個性化提升,提升青年干警政治能力、群眾工作能力等七種能力。
以老帶新解難題
作為咸安北部城市空間,官埠橋鎮是項目開發的熱土。該鎮年輕干部陳涵從青澀到成熟,從茫然無措到游刃有余,導師雷剛功不可沒。
2021年6月,陳涵所駐的泉湖村發生多次投訴,由于一處工地施工排水故障,導致某村民1.5畝苗木淹死大半,但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賠償久拖未決。
這讓陳涵很傷腦筋,無奈之下,他請出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老把式”導師——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雷剛幫忙。雷剛一針見血指出問題癥結,理清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并找來評估公司計算損失,雙方心服口服。
“‘事上練’是年輕干部成長的必經之路。”雷剛笑言,年輕干部要經歷摔打,要在矛盾糾紛調解、項目建設協調、突發事件處置中得到鍛煉。
芳林新葉催舊葉,青藍結對譜新篇。咸安區“青藍結對·導師幫帶”計劃實施以來,先后有19名年輕干部被提拔進入鄉鎮領導班子,7名年輕干部被提拔重用,25名一線年輕干部晉升四級主任科員,14名年輕干部抽調至一線掛職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