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林杉 通訊員羅俊)現代農業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實現綠色高效發展,迫切需要大量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如何打造“新工科+新農科”相互融合的學科專業“新結構”?如何推動多元化工農融合精英人才培養?近日,武漢輕工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系主任方焯接受本網記者采訪,介紹本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創新路徑。
方焯和學生一起。學校供圖
“工中有農,以工支農,工農結合,是我們專業的辦學特色。”方焯表示,專業立足于“新工科+新農科”的人才培養要求,堅持“目標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探索建立適應于新工科、新農科融合建設需要的多種方式、多種形態的協同育人新機制、新模式。
專業緊跟農業工程信息化前沿技術,把握農產品加工裝備的智能化發展新趨勢,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光電信號檢測”和“電子信息處理”兩個特色方向,先后獲批湖北省戰略產業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國家一流專業。
《電磁場與電磁波》理論知識生澀、復雜難懂,是一門公認的難學課程。該系教師程光暉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從Maxwell方程組推導磁矢位的邊界條件,進而將恒定磁場問題轉變為了一個數學問題。在武漢輕工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這樣富有巧思和情懷的課程還有很多,使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指導者,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為主動探索者,獲得眾多師生點贊。
學生上專業課。學校供圖
“以‘金課’建設為引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方焯說,以學科交叉、生活常識、傳統文化等為切入點,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青年的學習興趣。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1702班學生劉維丹對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我們專業增加了很多農產品加工行業背景的實踐教學,我們的工程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她正在華中科技大學攻讀研究生。
據了解,目前,武漢輕工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構建了較完備的畢業學生跟蹤反饋機制,實現了“招生—培養—就業—發展”的良性循環。畢業學生從事電路設計、軟件開發等相關工作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工作與專業相關度高于同類非“211”院校。2019-2021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 96.67%、93.75%和 97.44%,畢業生平均薪酬水平居省屬高校前列,就業質量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