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和劉先生一家四口合影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供圖
“是爸爸媽媽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他們太偉大了!”18歲的小茹(化名)和小怡(化名)是江西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去年不幸雙雙確診為腎功能衰竭,父母毅然決定:一人捐贈出一個腎臟,救助兩個女兒。今年4月和6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帶領移植團隊,先后兩次成功實施活體親屬腎移植手術。昨日,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對堅強而平凡的父母,在親情的力量與現代醫學的協助下,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命之歌。
【資料圖】
姐妹倆同時身患尿毒癥
41歲的胡女士和其丈夫劉先生家住江西贛州,于2003年12月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夫妻倆靠打零工賺錢,用勤勞的雙手培養了2個乖巧的女兒。
小茹和小怡兩姐妹從小一起長大,一起上學,又一起考上幼師,兩人總是形影不離。但奇怪的是,就在去年7月,妹妹小怡出現腳痛、貧血、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不久后姐姐小茹也出現感冒、頭暈、乏力等類似癥狀。更奇怪的是:兩人病情癥狀相似度高,并且幾乎同一時間先后發病,藥物治療多日也不見好轉。父母帶姐妹倆去當地醫院問診,一系列檢查后提示,兩人均被診斷為尿毒癥、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
“突然感覺天都塌了。”父母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更無法理解平時那么樂觀活潑的雙胞胎女兒,怎么會在同一時期先后患上同一種重病,到底是什么病因?苦苦求證一個月后,基因檢測報告提示:NPHP1基因突變,導致雙胞胎姐妹腎衰竭。
經過3個月的腹膜透析等治療,姐妹倆的病情有所緩解,但病情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本來女兒們馬上幼師畢業,即將走上工作崗位,人生翻開新的篇章。但現在,我們只希望她們健康,只要能救她們,我們父母做什么都愿意。”去年12月,父母帶著兩個女兒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器官移植科尋求幫助。該院器官移植科主任周江橋教授指出,腎單位腎癆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囊性腎臟病,往往無明顯臨床表現,早期難以及時確診,很多患者就醫時已發展為慢性腎衰竭。
父母各捐一個腎給孩子
看到女兒們日漸衰弱的身體,父母心如刀絞。腎移植手術是目前尿毒癥治療的最佳方案,然而能夠合適匹配的腎源有限,2個多月的焦急等待,依舊沒有音訊。
在與器官移植科邱濤副教授的日常交流中,父母了解到,親屬間腎移植不僅能減輕經濟負擔,還可以縮短等待時間盡快救治病情;同時親屬間腎移植安全系數相對更高,發生排異和其他并發癥的可能性也比無血緣關系的異體腎移植要低。父母毅然決定:各將自己的一個腎臟捐給女兒。
按照手術計劃,胡女士和大女兒小茹先進行腎移植手術。來醫院陪護的劉先生,決定也將小女兒帶在身邊。“一家人總要整整齊齊。”今年4月19日,母女親屬腎移植如期進行。術后1周、3周后母女先后康復出院。女兒體內的移植腎運行良好,母親的身體也無大礙。6月21日上午,父親和小女兒小怡的手術即將進行。進手術室前,父女兩人手握著手,相互鼓勵。剛剛做完手術的媽媽在手術室門口給父女倆加油打氣,感動了在場所有人。
“感謝父母、感謝器官移植科的醫護人員!18年前父母給了我們第一次生命,現在我們在成人的時候,父母和醫生護士又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我們要好好活著,回報父母、回報社會。”重獲新生的小茹和小怡激動得淚流滿面。
胡女士含著眼淚介紹,為了挽救兩個女兒的生命,整個家族都在努力。母女換腎前,丈夫起早貪黑跑三輪車幫人拉貨掙錢;年邁的父母種了幾塊菜地,每天上街賣菜為孫女攢錢,哥哥姐姐一家也不遺余力幫忙,醫院器官移植科也為他們一家愛心捐款。現在移植手術雖已完成,但后期終身抗排斥費用,成了壓在全家心頭的一座大山。“她們的人生之路才剛剛開始!只要孩子們能好起來,我怎么樣都可以。”胡女士也希望能得到社會幫助,讓一家渡過難關。雙胞胎媽媽胡女士的支付寶賬戶為:15083775869。